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邵泽艳 《活力》2005,(6):259-259
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张鸣霄 《活力》2011,(10):99-99
电子传媒的便捷、普及,使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很大变化。在电子传媒盛行和发达的大背景下.艺术的阐释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审美方式在既往的特点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出现种种与审美方式相关的现象。电子传媒既促使审美方式突破以往的内容,日益丰富化、多元化,人们既往的审美方式也得到了刷新。审美方式的转变也引起了人们欣赏经验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增强审美兴趣,陶冶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中,正是通过提供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来启迪青少年的审美心灵。让孩子们在教学当中体验美,同时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我们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基础美术教育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种宝贵的中国艺术财富,苗族传统舞蹈当中的审美文化特征。首先分析了苗族舞蹈当中所具备的传统文化审美,随后从阳刚雄浑、阴柔传情以及狰狞庄严等角度,联系一些苗族舞蹈范例分析了苗族舞蹈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并且对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价值进行概括性的思考,希望对于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能够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潇琦 《北京房地产》2008,(12):110-110
2008年10月25日——11月3日,三环新城本着“利民、惠民、便民”的宗旨,为方便社区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举办了首届三环新城秋季服装服饰购物会。  相似文献   

6.
体育舞蹈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融合了运动美和艺术美的舞蹈形式,与一般体育运动相比,具有极强的审美性。本文深入分析了体育舞蹈审美的内容以及特征,以期加深人们对体育舞蹈审美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焱 《中外企业家》2009,(4X):171-171
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也有不同的表现。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反复提到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8.
杜翠 《成功之路》2012,(12):48-48
在中国画的题材创作中,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题材来描绘的传统画系,用以表达人对希望、感情的绘画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们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它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绘画中反映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新宇 《活力》2012,(14):71-71
节目主持人是电台、电视台专栏节目的核心人物,是集记者、编导、制作、主持、解说、表演于一体的语言艺术家。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收听(视)率。要想主持人在面对受众时能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生动的表现力,提高节目的感染力和关注程度。就必须提高节目主持人的审美创造力。下面谈几点个人对主持人审美创造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审美视角下的作物植株及其美的特征,认为作物植株是农业动植物的植株或躯体,又是能生产满足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农业动植物的植株或躯体,还是能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健美的农业动植物的植株或躯体,具有植株性、依赖性、整体性和健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以“和”为理念贯穿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对现代乡村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塑形与铸魂,是一个体现“真、善、美、宜、益”审美规律的人类生存文化模式。生态审美文化为艺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审美的尺度和导向。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生形态,经由艺术赋能与组织创新,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美乡村。  相似文献   

12.
含有柳意象的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柳之柔弱的特征与宋词阴柔美的特色颇为相似,故将柳意象置于宋词中加以观照和审视,进而浅析柳意象在宋词中具有审美主体的普遍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审美形式的优美性、审美情感的悲哀性、审美内涵的丰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公众家庭审美状况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掌握这种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就采取措施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城市居民消费审美心理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诠释.消费审美心理是消费者的实用心理、价格心理与审美心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审美心理活动.它的根本特点是审美的超功利性比较弱.这一特点在其要素构成中主要表现为弱化和强化双向逆行的趋势,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双重性倾向.消费审美活动广泛存在于不同消费领域和阶段,但具有程度差别,服饰消费和购买阶段的审美心理表现得最充分.消费审美的心理成果不仅仅来自消费审美活动,也来自其他审美活动,是各种审美活动的综合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敏 《活力》2007,(8):138-139
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它包括了音乐感觉和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音乐动作和智慧、音乐表现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或敏感性。我们并不否认音乐上的“天才”所特有的这方面的能力,但就一般人来说,必须承认这种审美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是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李婷瑜 《活力》2012,(10):114-114
花满楼是古龙在《陆小凤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小说中侧重于描写其审美特性,但同时花满楼也具有功能属性。本文运用功能性分析方法和审美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试解读花满楼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赵凤君 《活力》2011,(8):238-238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让人称道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的人间佳话,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伟大的形象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感受到认识,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审美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呢!我将从这几方面人手谈一谈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叶立群 《活力》2004,(10):46-46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随着网络传媒出现的新兴文学样式,是否应该建构独特的审美体系,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尚在争论中。但较之于传统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评论等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园林景观注重从规划、分区、功能上满足人的居住、运动、休闲和审美要求,强调科学性、逻辑性和美观性,关注景观本身的要素及其联系,外在表现为西式园林特点:整齐的道路、广场,修剪成几何图形的花木草坪,以及喷泉、西方雕塑等,是从西方引进的园林科学。中国传统园林注重从整体上满足人的居住、休闲、审美需求,强调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联系,关注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特点是:道路曲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审美传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入手,分析了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审美观的具体内容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最后阐述了研究审美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