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林 《电子商务》2015,(3):24+28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单元,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县域地区将成为电子商务新的增长极。本文从建立县域电商创业园区,构建校企融合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对县域电商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贾丽飞  ;贾丽雅 《商》2014,(41):34-34
现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做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也非常大。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为企业输出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简要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各项业务和工作也正在逐步推进当中,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基础发源地,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由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会和企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寻求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新路径,为社会输送人才。本文从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大致列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最后就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显得供不应求,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单方面培养,很少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本文依托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从"政、行、企、校"协同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标准、将跨境电商相关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跨境电商师资队伍,建立跨境电商孵化中心及人才库等方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实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高校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高校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知名度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民族地区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良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所需的教师人才缺乏,年龄结构老化;课程设计不当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不高。提出了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安心、用心、放心;树立正确的专业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就业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缺口已成常态化。与此同时,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电商人才差距明显。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产业和高校的对接,建立校企密切合作的教学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联合培养电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性企业,物流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在本文中主要分析在电子商务的新需求之下,对于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企业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调查,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专业技能需求、制约人才培养的措施进行分析,构建出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建设工作,培养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构建出长远的高职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县域经济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临猗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积极顺应信息化新常态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努力实现临猗县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本文以临猗县农村电子商务为例,根据当前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从物流、人才、资金、质量和规模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日趋加快,电子商务越来越处于显著的地位。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人才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因而,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改造现有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为主的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巨大,已经成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但是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现状却是相对的滞后。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在分析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后,整合专业资源,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跨境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国际性人才。  相似文献   

11.
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未来几年会持续严峻的就业压力,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必须依据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去不断完善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更努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学校设立创业园,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几个方法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义乌作为商贸名城,近些年先是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最近又面临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当前义乌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并且中高级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而义乌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培训课程质量不高,缺乏统一的平台支撑。因此义乌需要在政府引导、行业带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学校-园区-企业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为义乌应对跨境电子商务冲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培养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通才"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电商行业、相关行业背景,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需要根据企业对电商人才的层次、岗位、行业等要素的定位,来确定各个学校自己的细分领域,并设计出各自特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行业、企业对电商人才的特定需求。  相似文献   

14.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开展电子商务,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中还存在许多 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观念问题、人才问题、信息化问题、管理模式问题。本文从企业战略、 管理模式、人才培养、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转型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跟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全方位进行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更为看重,本文针对于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基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如何调整培养模式才能更适应于社会和企业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钟萍 《电子商务》2011,(9):78-79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日标、建立新型多层次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力量、成立工作室以赛代练、创新博客教学模式,团队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个生产领域对于专业型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来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良性发展。但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对较为落后,且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文章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新增长点。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分析了跨境电商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及目前行业所遇到的人才窘境,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跨境电商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加大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积极参加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建立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电子商务美工岗位人才是随着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发展而出现的一类暂新急缺的复合型人才。美工类人才岗位的工作职责,是帮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第一步,也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但是,由于岗位类别新出,且人才的复合型需求,这类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就电子商务美工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一现象,从系统角度建立了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指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当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按照客观规律动态修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方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