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三三 《现代乡镇》2012,(11):84-99
数据说话:“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开篇,先向读者引用四个“据”。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数据,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镇》2012,(11):11-11
这期,本刊为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中小微制造业推出了一个专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小微企业的光荣与梦想》,制作这个专题的要义就是本文标题的那两行字。  相似文献   

3.
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中国制造”亦成为全世界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制造业如今显露的处境已经相当严峻。员工工资和原材料的大涨、人民币升值、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等直接原因使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4.
《浙江经济》2007,(19):42-43
“二甘醇”牙膏的阴影尚挥之不去,“含铅”玩具事件又将“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作祟和个别出口企业“害群之马”行径的双重阴影下,我国的制造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正在过难关。一年过半,各种统计数字显示,沿海制造业不断告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台州,5371家上规模企业中,亏损1111家,亏损面达到2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09亿元,增长55.7%。  相似文献   

6.
季琦 《浙江经济》2011,(14):4-4
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主要靠制造业,未来三十年,“中国服务”将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未来创业、投资、造富的机会,大多会是在服务业。当13亿中一半左右的中国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衣、食、住、行、娱将会是未来中国服务业的主要构成。在先进服务业,中国企业可以借助本土市场规模的优势,获取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集中投资到这些领域。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我们可以利用对于本土消费者的理解,来抵御国际竞争者在品牌、资金等方面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离制造业”现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演进规律表明: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存在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移动的趋势,工业内部结构相继经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分别为主的阶段性演进。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业结构的阶段性演进过程中,易出“离制造业”和“产业空心化”现象,降低国家的竞争力。由于各产业相对工资收入差别、制造业预期利润率偏低、教育市场化以及包括媒体等社会舆论和地方政府无意识边缘化等因素的作用,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向来看,中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离制造业”现象,一定程度上的“离制造业”现象导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达不到应有规模和吸收就业人数有限,竞争能力距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距离。避免“离制造业”现象,促进制造业发展,政府必须注意制度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4,(10):38-38
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但中国只是一个‘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9.
白明 《中国经贸》2012,(17):83-83
几百年来,大批华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国家谋生,被称为“下南洋”。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下南洋”渐成趋势。例如,中国在2001年就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运动鞋,在各国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但到2010年,耐克在全球共有37%的运动鞋打上了“越南制造”的标记,而同期“中国制造”的耐克运动鞋只占34%。  相似文献   

10.
曹谦 《中国经贸》2006,(4):84-84
一提到贸易赤字,多数国家的人们似乎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这个字眼,以及“中国制造”的商品浪潮汹涌的冲击世界市场的情形,其势头似乎无人匹敌。“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遍布全球各地,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让中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美称,也让“中国制造”的光环增添一分色彩。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国内外有关“中国制造”的议论颇多。国外有的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会威胁他们,国民对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则喜形于色。在国内,有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建立“世界工厂”,或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正在失去;而大多数人认为,应看到中国尚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现在必须抓紧时间整合各种资源,攻克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凭借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2007年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中国制造”危机却令中国企业频频陷入尴尬境地。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质量管理创新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中国制造”危机的前因后果.分析了中国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中国制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质量管理创新解决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董彦 《中国报道》2009,(12):84-85
高速铁路的出口将给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带来一次飞跃,今后,“中国制造”将被赋予“中国创造”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戴志强 《中国经贸》2007,(11):36-37
目前,一股拿中国制造“说事”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时间,中国制造甚至被一些国家和媒体恶意地“妖魔化”。涉及产品种类之多,蔓延全球范围之广都可谓是空前的。面对这一场中国制造产品风波,国人无论是愤怒于别国的歪曲、捏造、放大瑕疵,还是悔恨于本身确有的弊端,若是停留在“正名”、“反驳”、“自责”的就事论事层面未免显得过于肤浅、简单;若能从危机中洞悉契机,化外部压力为重塑中国制造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2011,(15):25-28
在经济全球化中,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力、资源控制力、品牌影响力。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寻找新的市场,实现企业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创建全球陆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面对全球制造业变革大背景下,基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下,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文件。而德国"工业4.0"是通过开展制造业的根本性变革来使德国制造业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德双方希望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下,深化双边合作,互相学习,从而实现国家制造业变革以及共赢。  相似文献   

17.
王永 《中国经贸》2011,(11):78-80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无远弗届。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远没有与其同步。当前,中国正处于“十二五”开局之年,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形象和地位尤为重要。中国人需要奋起唤醒“中国品牌”、迎难而上,走自主创新之路,为中国自主品牌屹立于世界民族工业之林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中国创造”之路的发展需要大批创造型企业的成长:大批创造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以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依托:而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投融资体系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二甘醇”牙膏的阴影尚挥之不去.“含铅”玩具事件又将“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中国制造”真的像一些境外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问题严重”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在我国全面铺开。“中国制造”逐渐羽翼丰满,向世界展现更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更充沛的中国力量。同时,“中国制造”正在寻求突破,迎接它的或许是一次涅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