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0年 1月 ,国家决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同年 5月 ,朱镕基总理亲临内蒙古自治区和我省张承两市视察 ,提出实施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 ,我省承担防沙治沙和“一退双还”任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周边的张家口、承德及其他市县区 ,应该说 ,相对于西北边缘省区无论是治理区域面积 ,还是任务工程量都比较小。但地处京津风沙源最后一道屏障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重任 ,要求我们必须把防沙治沙和“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建设作…  相似文献   

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的由来、项目完成情况,工程建设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面临的荒漠化严峻形势在西部开发的12省区中,大部分省区面临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国家林业局近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主攻目标都是防沙治沙,这两大工程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然而,我国沙化土地“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1999年,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74.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目前沙化土地的年扩展速度高达343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  相似文献   

5.
郭有和 《经济论坛》2011,(9):126-126
张家口市第十次党代会把”绿色崛起”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而作为京津水源地与生态屏障的沽源,深刻领会”绿色崛起”则更为重要、迫切和现实。一是”绿色崛起”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为沽源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沽源是京津的上风上水区,白河、黑河、滦河发源于此,水域面积达6.1万亩,国家投入巨资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0,(3):F0004-F0004
<正>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确定,北京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北京市政府在山区先后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流域综合治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市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坝上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一部分。沽源是白河、黑河、滦河“三河”发源地,位于密云、潘家口“两库”上游,地处京津的上水源地带。几年来,沽源县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大力加强了对“三河源”的保护。一是陆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退双还、防沙治沙、塞北林场、坝上生态农业六项生态建设工程,每年投入生态建设的各类资金均在1亿元左右,完成工程造林8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7.4%,退耕种草30多万亩,阻风沙、涵水源、保植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利用全国31省1997~2005年的农民收入、生产要素以及林业重点工程进展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从全国来看,退耕还株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防护林工程对农民收入是有拉动作用的.而天保工程与速生丰产林工程对农民收入有负面影响,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影响又各不相同.建议调整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相关政策,采取区域差异性政策.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京冀间生态补偿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通过生态建设重大工程等对河北省相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进行了支持,北京市也采取多种方式对上游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给予补偿。从已有生态补偿探索看,还存在国家补偿缺乏部门协调和长效机制,京冀间水资源合作制度需要完善等问题。为确保首都及周边地区用水安全,建议制定《海河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办法》,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和绩效考核,构建京冀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理论学习与研究》2004,(5):F004-F004
近年来,康保县林业局针对本县地处坝上高原,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现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大县的发展目标,在局长高平及其一班人的带领下,认真谋划全县林业跨越式发展新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契机,全局43名干部职工艰苦创业,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政治任务,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截至2004年5月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l万亩,防沙治沙林工程11.5万亩,使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4%。目前全县形成了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林并重互补,多层次、多结构、多树种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免征草原植被恢复费,未经审核先征用后补批,招商引资违法占用等等,我国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事件中,地方政府往往充当了帮凶。70%以上草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和甘肃等6大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5.1%。但是总体看,全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覆盖面仍然较低,70%以上的草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部表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草原沙化、  相似文献   

12.
曹振声 《经济问题》2003,(1):63-64,F003
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此为载体实现五大转变;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是五大转变的核心;由以采伐天然林业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省地处京津周围 ,林果产业是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林业的生态地位和产业地位十分重要。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 ,标志着我省林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必须以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为指导 ,把握“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全面提高林业工作水平 ,推进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1、把握“三个代表”精神实质 ,就要在思想上着力强化“四种意识”。一要强化时不我待的发展意识。当前 ,各级领导的重视、林业投入的增加和群众认识的提高 ,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指南一、忻州概况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经110°53'──113°58'和北纬38°6'─39°40'之间。总面积2.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西临黄河,东倚五台山,北踞古长城,南抵太原市,与陕西、内蒙古、河北接壤。...  相似文献   

15.
山西简称晋。由晋东出,直抵华北的经济中心地区——京津和华北大平原;北上外长城即达塞外高原——内蒙古自治区;西隔黄河背负大西北;南探富饶的关中和中原沃野。省辖5个地级市,6个行政公署,6个县级市,96个县。全省总面积15.2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人口约2626.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5%。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拉善盟在打造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和建设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伟大实践中,立足生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强抓治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强大基础。历史的反思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有735公里的边境线,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全盟总面积中,沙漠、戈壁、荒漠各占1/3,适宜人类生存和  相似文献   

17.
一、地域优势 一是地域辽阔:内蒙古疆域辽阔,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毗邻8个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并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有18个陆路口岸,满洲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相似文献   

18.
“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这一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特征,生态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就作出决定,从1978年起,用73年时间,在横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4480公里的风沙带建设防护林体系工程。这项工程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三北”地区作为北部生态屏障,再次被列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几十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5亿亩,相当于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7。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北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三北”地区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忽略了生态自然演变的过程,“三北”地区生态建设也遇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试以悖论的形式,对“三北”地区生态建设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北汝河治理上蔡段工程存在防洪除涝能力低、建筑物工程老化、管理设施落后等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灾造成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对此,通过对该工程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确定了工程任务及规模,和在此基础上的工程估算。  相似文献   

20.
一、地域优势一是地域辽阔:内蒙古疆域辽阔,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毗邻8个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并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有18个陆路口岸,满洲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二是资源富集:内蒙古资源丰富,地上有农、林、牧资源,旅游资源,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草原面积全国之冠,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牛奶、羊绒和羊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地下矿藏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