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促进林业生产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从1993年起,财政部设立专款,对承担“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造林四大防护林建设任务的地区给予补助。当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了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补助费3000万元,其中用于补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1670万元,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590万元,沿海防护林630万元,平原绿化造林110万元。一年来,各地财政部门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不断的加强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动了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据统计…  相似文献   

2.
张晓静 《林业经济问题》2000,20(2):75-77,87
本文阐明长江中上游以森林为主的植被破坏是洪水猖獗的最主要原因 ,重申森林与水的关系 ,并通过一些评价指标阐明建设长江防护林的成效 ,指出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的英明决策 ,并对长防林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生态经济型长防林工程的模式长防林工程建设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工程之后,开展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目标:一是要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合理布局,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林网片点有机结合,乔灌草并重,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森林资源体。是国家为改善  相似文献   

4.
渠县屏西乡林业及长江防护林经营模式调查四川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经营模式研究》课题组(下)四、长防林工程与村民1.长防林规划设计屏西乡长防林工程项目是按照全县长防林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作为该县的重点工程建设乡,由县林业局牵头,由县长防办组织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认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江全长为6300km,横贯祖国大地东西,整个流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雄厚,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但是,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流域,尤其是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56万 km~2,占流域面积的31.1%,每年有50亿 t 泥沙通过宜昌。与此同时旱灾、洪灾、泥石流连年发生,受灾的程度有增无减,上游一遇暴雨,地表径流加大、加快,  相似文献   

6.
渠县屏西乡林业及长江防护林经营模式调查四川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经营模式研究》课题组(上)一、引言1.调查与研究的背景自70年代以来,一个被称之为“社会林业”的林业资源管理方式变革的运动开始兴起。通过有关国际组织的推广和支持,改进后的”亚洲模式’运用的...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国家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以下简称“长防林”)建设工程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 ,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 ,据有关部门检测 ,项目区域内水冲砂压受灾程度仅为非项目区的10 %-20 %  相似文献   

8.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与森林水文生态效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1998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为因素诸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和在河滩地搞违章建设等促成此次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山区林区生态环境恶化,山下平川地区遭殃,历来如此。应强化保护森林,加快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山地森林的水文生态效应机制,对江河湖泊及其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行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洋县巴山生态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五大生态经济模式。它们均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景观。经过14年的建设,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36元增加到1994年的790元。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模式可以在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其它地区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长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自1989年以来,南充地区各级党政紧紧抓住国家投资机遇,积极搞好川中丘陵区中低产田土改造、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三项工程”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共完成投资1.44亿元,投劳动工日1.97亿个,为全区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成效与特点三年来,全区农业“三项工程”建设出现了以下特点: ——任务完成好。三年来全区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土120.98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2.8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27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3.5%;完成长防工程造林85.58万亩,占下达任务的103。  相似文献   

1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维护和重建良性生态环境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其主要作用在于利用森林这一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生态防护效益,治理和改善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截止到目前,我国开展的林业生态工程有“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林业、大林业产业大发展与高等林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林业、大林业产业大发展与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王长富先谈一下未来的发展远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除了“亟增长”外,有已为世界瞩目的六大生态工程以及再上马的四个新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即:淮河太湖、珠江和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示范项目共完成投资19.67亿元,完成各项建设项目70.7万hm2,参与的示范县达1200个。项目主要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西部防沙治沙以及经济林花卉基地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尚需进一步提高对该项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十一五”期间的任务。是以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名优经济林花卉基地建设和村屯绿化为重点;加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优质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农业生态环境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农业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和文明进程,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民生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资讯速递     
《浙江林业》2014,(12):24-27
中国打造“绿色长廊”构建长江生态屏障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多措并举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稳定、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将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等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给予支持,加快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同时,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划定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红线,对长江流域违法破坏湖泊湿地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部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并有计划地对非法开垦的湖泊开展退耕还湿还湖。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云南的山在变,山上树多了,板粟、核桃、水果多了。许多山区群众靠经济林、林果业脱了贫、发了家、致了富。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山更绿了、更秀了。这些变化与全省林业建设步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绿化造林每年以55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先后启动实施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等大型绿色工程,为云岭高原筑起规模宏大的生态屏障;有林地覆盖率由24.98%提高到33.64%;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消灭了森林“赤字”是分不开的。云南的山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我省林业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发展,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视林业法制建设,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的道路,为造林绿化事业,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8.
自林业部1995年提出“九五”期间林业发展的思路是为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奠定基础,使我国林业以崭新面貌跨入21世纪以来,各地从“分类经营”到逐步推开,取得了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起,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绿化荒山,退耕还林还草,更把“两大体系”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建设“两大体系”的热潮。在新阶段,怎样进行天然林保护与“两大体每系”建设?本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浙江林业》2010,(4):F0002-F0002,1,2
根据“森林浙江”建设总体要求,中共金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绿化婺州行动”,创建“森林金华”。通过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和平原绿化建设,推进城市、城镇和村庄森林化建设,建立林网、林带、片林和山体绿化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项伟大的生物工程时,人们经常谈到防护效益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区划、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列举大量数据证明,由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改善了生态条件,使农业增加了产值,农民增加了收入,并指出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价值。上述价值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因此,其价值概念同商品价值的概念应该是一致的。归结起来,就是防护效益创造了价值,上升到理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