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乡村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由第一产业分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和集聚,从而加速了乡村地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但这种乡村城市化道路更多的只是体现了城市化“量”的水平提高,却难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所谓城市化,就是把农民化入城市的过程。由于制度设计、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沿袭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大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农民城市化后彻底斩断了和乡村的联系,而中国农民进入城市之后,根脉仍与乡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建设用地扩张三方面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使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复杂,城乡空间相互作用已超越传统城乡关系理论能解释的范围。另外,受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影响,我国乡村社会经济联系方向更为广阔和多元,生产要素在乡村地区不断发生重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向复杂、分化多元的方向变迁。同时,各地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水平差异也使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具有区域差异。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探索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规律,提炼不同城市化水平及模式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区域差异,以及对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跟踪研究,对于拓展人们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节约用地和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是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政府应当积极地、逐步地推行村镇住宅产业化,促进乡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不容忽视,乡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和现代乡村能否建成。为此,剖析了我国乡村衰落的成因,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办法,提出了现代乡村建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乡村工业化视角探究农民城市化的内在差异,对揭示中国城市化实践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与中西部地区的半城市化不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民被认为已趋于完全城市化,但东部不同区域间农民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苏南、浙江和珠三角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三个地区的现实经验,发现不同的乡村工业化路径直接影响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土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表现在区域内的市场结构、集体土地的开发权配置结构以及城乡关系结构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结构性基础,直接影响农民嵌入市场的方式、集体土地保障水平和村庄社会结构,并最终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的城市化选择,使三地分别呈现出发展型、需求型、保守型的城市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乡村地域范围内自然、 社会、 经济等多种现象的生态综合体,乡村景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冲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乡村地区,如何保护乡村景观逐渐成为众多学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探讨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及研究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景观的概念以及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动态,进而对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乡村景观的价值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份量的轻重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傅炳生、任春山《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只有2千字,但所提出的问题,却很重大。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道路应怎样走呢?乡镇企业也许给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理解费孝通与霍华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流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应该回归到城市化问题分析的中心.不合理的人口流迁会带来"城市病"和"乡村病"的双重困境.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特殊的制度性约束,中国城市化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流迁问题.本文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突出人口流迁的难题,探索人口流迁的道路,把社会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以此来理解费孝通和霍华德的城镇思想,这对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合理流动和重新分布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兼并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山东荣城市乡村兼并经验总结□宋智信要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生活的现代化,必须走农村和城镇联合兼并的路子,使农村的人口与城镇人口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乡村的城市化。乡村兼并,我们是这样做的“八五”规划初期,荣城市...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广大中国农民的问题,学术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其中,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改良等学派,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的出发点、特点和内容、历史评价进行评价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半城市化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机理。本文从应用的角度界定了半城市化地区的范围 ,分析了城郊型半城市化和乡村型半城市化的发展机理 ,探讨了推动半城市化的因素 ,总结了半城市化地区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新世纪半城市化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人类的新技术革命是21世纪初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确实如此,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也是目前被城市化的速度最快的人群,这意味着每年有一批农民兄弟成为城市人,有一批乡村被城市化。但在这样快的被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的建筑和城市建设速度太快,很多事情未来得及细细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3,(8):147-150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浙江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但总体而言,浙江城市化发展走的是粗放式、外延式扩张的路子。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浙江进一步把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浙江而言,走新型城市化意义重大,其具体路径主要有: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速县域城市化,积极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最后,就浙江如何加快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化条件下,城市化的本质是乡村城市化,包括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一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其中,还包括城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功能和设施的完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城市化也开始了新的进程。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经济建设逐步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城市化有了动力。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新市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小城镇可分为“乡村型”与“城市型”两种类型,只有大量“乡村型”小城镇转型为新市镇,才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功能.如何建设新市镇?本文又从产城一体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社会文化现代化和县城城镇组团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市镇建设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