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具备加快能源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银行业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需积极布局能源转型重点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鼓励能源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的背景,阐述了我国银行业支持能源转型的领域,并提出了加强战略规划、强化信贷支持、注重风险防控等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2.
综合信息     
《安徽农村金融》2005,(12):79-79
[石化]发改委高官:优先发展水电是必须坚持的能源方针。目前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2/3以上,这种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资源较少,特别是探明的油气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来讲,水力资源具有较大优势。据测算,水力资源占中国常规能源资源剩余可采储量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3.
李美云 《金融博览》2010,(10):66-67
随着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构筑绿色能源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下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特点、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以清洁能源投资为主要内容的能源经济革命,正成为引领各国走出经济衰退的新引擎和未来能源发展的新动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特点,建议我国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和能源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金卡工程》2012,(6):21-21
近日,科技部发文解读《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称“《规划》”),指出智能电网是实施新的能源战略和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实施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萧评 《投资与合作》2009,(10):72-72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之比大体上是9:1,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只占8%左右,其外水能占一些比例。在化石能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大体上是80:17:3的关系,煤炭是大头。现阶段如果不去发展占比90%的煤油气的清洁化,即便把8%的“新能源”整得再干净又有何用?既解决不了能源短缺问题,也解决不了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粗放型使用,使得我国在能源的生产、消费、利用效率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个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各种解决方案中,采用能源替代战略,通过各种手段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进而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吉林省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实施能源替代战略更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和核心动力,对于保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分析了青海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适度性,以及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针对青海省能源生产结构适度性较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较大、优质能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提出调整青海省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能源通道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中哈石油管道是我国唯一一条陆路输油专线,现虽已开通,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能源进口通道的发展,建议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国内能源发展存在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着力从增强能源保障内生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完善能源金融体系、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等方面,思考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的能源利用绩效分析——以上海市为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的利用是否具有效率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传统的测度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比较简单,不能反映个体的独特差异,本文试图构造生产前沿面函数,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能源的利用绩效。本文利用全国、上海、浙江1991-2005年15年的数据,应用VRS下的DEA模型,利用DEAP2.1软件对上海市的能源利用绩效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从总量看,上海市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居于前列,与处于同一层次的浙江省相比在不同的时间段有高有低;从结构看,上海市第二产业能源利用绩效先高后低,从1999年开始明显低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从能源类别看,电力的利用绩效最高。而原油的利用绩效最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能源审计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是否能将能源审计纳入政府审计的范畴,同时对政府如何开展能源审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与中国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和煤炭等能源生产的供给能力逐渐由弱变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各大产业部门的发展。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日益增尢需要统筹兼顾的经济、稳定、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建立。煤电一体化科学发展战略,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能源政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国家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从能源的需求、供给、储备、结构、体制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和未来能源政策取向及改进措施做出较为深入研究。文章着重指出我国应从能源消费和需求角度建立节能和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 从能源供给角度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从未来角度构建包括实物储备、产地储备和技术储备的能源储备体系;同时阐明了能源政策必须积极倡导能源结构的优化。最后,文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制、价格体制、投资体制、法律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晓静 《涉外税务》2006,(12):99-103
欧盟能源税指令的出台是欧盟内部要求和外部压力作用的结果。该指令扩大了能源税的征收范围,设定了统一的最低税率,同时又规定了差别税率、减免税、过渡期等措施,赋予了成员国一定的自由。指令的实施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障碍。指令对于我国以渐进的方式推进能源税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效改善对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我国经济总体的能源回弹效应并不高,能效改善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消费量。能源回弹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9.82%、最小值为1.64%;细分行业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8.68%、最小值为4.14%。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2012~2017年发生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明显低于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能源回弹行业的准入标准,淘汰科技水平落后的企业。顺应行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积极培育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绿色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洁净而又可再生的能源.是惟一可替代化石能源转化成气态、液态和固态燃料以及其它化工原料或者产品的碳资源。福建是一个缺油缺煤缺气的省份.故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行之路。而在众多的能源之中,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无疑是最可行的一种。本文分析了福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大地  郭元 《中国金融》2004,(15):1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也在迅速增长,1978~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年均为4.4%。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10%左右,位于美国之后,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相似文献   

19.
能源金融:研究进展及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金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能源金融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后得出一个有关能源金融的研究框架,即能源金融研究应该从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关联机理、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路径、能源金融风险控制、能源金融政策等层面展开,反映在实践中是要建立能源与金融的产业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