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流动性过剩之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泡沫的背后是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就是基础货币过多。换句话说,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那么资产价格上涨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货币供应量是间接调控方式下的产物。因此,在间接调控方式下必须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指标。调控货币供应量就是调控现金和各项存款。要分析决定和影响现金和存款的各种要素,最后找出这些要素中哪些由中央银行决定,哪些由专业银行、政府财政和公众决定,各自的影响力有多大。货币供应量的多少除了基本上决定于经济增长外。  相似文献   

3.
近年房地产调控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多采取行政手段,而房价节节攀升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基础成为房地产调控的重点,首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房价炒作的大环境,为此,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回归稳定物价本位,M2增长率严格与GDP增长率挂钩,控制新增信贷规模,有效引导外汇占款,及时纠正负利率,合理疏导既有的货币存量;其次,制定执行精准打击房地产业泡沫的货币政策工具,可采取取消房贷优惠、提高购房首付比例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及其货币资产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编制的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充分考虑了货币总量中各类资产的货币性职能,可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辅助工具。基于这一指数的货币资产结构分析表明,流动性较差资产过快增长是我国货币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政府为经济工作计划而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进行了努力,货币资产结构自1997年以来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5.
1985年以来货币M1、M2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变动关系李琨受货币主义理论的影响,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利率转为货币供应量,力图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控,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浪潮迭起、国...  相似文献   

6.
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通货膨胀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必然反映。任何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尽管通胀原因复杂多样,但本质必然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相关。1988年和1994年我国出现的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都与货币信贷高增长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徐忠 《金融研究》2018,454(4):1-19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应该从以货币数量调控为主转向货币价格调控为主。对货币调控方式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间接货币调控转型的全面梳理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基本完成,由于金融创新和脱媒迅猛发展,我国传统数量为主货币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亟须转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西方国家和西方经济学有关货币数量与货币价格调控方式的争论,都是针对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系而言的,而我国仍属于转型过程中的不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也不稳定,货币调控方式选择和转型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转变,属于全新实践而且更为复杂。中国二十多年间接货币政策实践始终面临着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预算软约束部门、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深度不够等因素制约,仍需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制度保障和产品功能等金融市场体系。为及时有效应对流动性冲击和利率扰动,货币价格调控下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空间和政策操作自主性也亟待提高,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今后应在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基础上,加快各项深化改革措施,有效缓解各项约束条件,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推进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达 《金融研究》1980,(S1):57-60
(一)目前流通中货币是否过多,似乎已无可争论。但只承认今年货币投放过多是不够的。实际上,货币过多已经是十多年来的痼疾。长期以来,不仅在消费资料方面供求矛盾明显,价格实际不断上涨;在生产资料方面也同样如此。因此,人们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大量经济现象早就作出了肯定的判断。然而,在我们这里,肯不肯于正视和承认货币过多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却成了问题。现在矛盾暴露得太突出了,已到了不得不大力着手解决的时候,承认货币过多已算不上什么突破禁区。但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2003年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而密切的注意,一是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货币供应持续稳定增长对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融资体制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是调控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阀门,因此银行贷款增长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利率调控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承接胡海鸥、贾德奎两人对世界上现存的两种利率调控模式的分析,再一次深入分析这两种利率调控模式的约束条件,论证实行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的几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很难实现,况且,现行利率调控模式所遇到问题也是采取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所必须解决的。因此,选择我国现行利率调控模式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中央银行调控经济,是依据现代银行货币创造机理,根据经济增长的需求确定货币供应量,有选择地采用一些操作工具,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最终达到货币与经济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货币的独立性及独立运动,是造成当代经济运行周期变形及调控难度加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将促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深刻的变革。该文分析了货币独立性和独立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正确驾驭经济发展.把握货币独立性及独立运动规律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央行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 《南方金融》2003,(12):24-26
我国货币供应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预期目标之间的非相关性再次实证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命题。这不仅使货币供应量更加难以控制,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波动.更为根本的是它冲击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中央银行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变量,降低内生性对宏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以来的货币供给和宏观调控模式转换,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体、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的单一的总量调控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存住的信贷倒逼问题,总量调控效果显著。但同时由丁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平衡,单一总量调控模式客观上加剧了货币信贷供给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基础货币的集中投放和货币资金的集中趋势,造成资金向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人机构的集中,导致了金融总量调控与经济结构问题之间的矛盾,进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货币创造渠道的变化与货币政策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去近10年间,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渠道。但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人们过去多年习惯了外汇流入的情形,近期这种局面反而引起各界对货币政策操作以及中央银行实现货币增长目标的担忧。本文通过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在理论上分析了传统货币创造渠道的扩展问题。我们认为,随着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多元化,货币创造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贷款创造货币外,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债券等业务也会创造货币。在分析各种货币创造机制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应更加关注非外汇渠道对货币创造及货币总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操作应更注重"逆向思维",强化数量型调控、价格型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等。  相似文献   

16.
赵海宽 《中国金融》2004,(17):71-71
东北财经大学林继肯教授的新著《货币数量新论》已经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货币数量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独立的经济变量。《货币数量新论》就是一部对货币数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货币数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形成、运用、规律和调控机制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浙江金融》2004,(6):1-1
当前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正发挥作用,货币信贷增速正逐渐减缓中国经济就像一个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汽车,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只能采取“点刹车”,避免大起大落?近来央行政策出台相对较多,这种注意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做法与宏观调控“点刹车”的要求是吻合的。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4万亿元,货币信贷增速从去年末的21.1%,今年初的20.1%,降到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创新新影响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从操作规则,调控范围、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货币供给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供给调控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起着传导作用,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努力程度也影响着货币供给调控,目前,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存在使货币供给调控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加强中央银行区域分行在货币供给调控中的作用,逐步推行区域性货币政策,改善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货币的长期中性使货币供应量过多,这只能造成物价水平的上升。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同时,却保持了经济的通胀性增长。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阻止超额货币供给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强烈,现期消费减少,其所持货币进入资本市场的量增加;银行“惜贷”;在金融改革深化中货币化进程受阻,这些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