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为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授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多样化为授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2.
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解对价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建议。笔者认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而且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取流通权后所带来的流通滥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试点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已经低于其净资产时,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非流通股股东应将对价直接计入当期或以前年度损益,而不宜直接将对价作为一项资产确认。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统一对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有股减持”试点到“全流通概念”的讨论,再到“股权分置”的正式试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是股市建立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深层次制度性调整和变革,也被称为股市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对我国证券市场由创立阶段向市场化阶段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是必须有科学的对价理论依据和统一对价标准。本文试对这场改革的意义、对价理论依据和统一对价标准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5.
侯静  于华江  许嘉珉 《全国商情》2006,(12):106-108
股权分置改革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应支付一定的对价。对价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对价的法律内涵,即将股改对价方案视为社会化契约的表现形式,提出影响对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支付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各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市场运行的现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对价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2005年510家股改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对流通股的对价形式、对价大小以及非流通股东的承诺方式,对非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越大,非流通股愿意支付的对价就越多;公司净资产越高,非流通股东愿意支付的对价就越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非流通股东愿意支付的对价就越高;非流通股东禁售时间越长,非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就越少。  相似文献   

7.
候迎新 《新智慧》2006,(2):21-2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给流通股股东以取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一般有付现、送股、缩股三种方式,付现方式会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不影响其持股比例,送股及缩股方式虽不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减少丁其持股比例。不同的支付对价方式会对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笔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朱丹  洪平 《现代经济》2007,6(11):67-68
股权分置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现象,也是前几年股市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来。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目前仅有七十几家上市公司没有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从动机来看这次改革是势在必行,从结果来看整体是成功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本文主要政府责任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试图通过引入公司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来探讨政府承担责任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不能重蹈以往国有股减持的覆辙,要在逐步扩大的股改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增强和灌输投资者真正的"投资"理念,不仅以短期利益来评判股改公司,而应关注其长期发展前景;要形成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使对价支付率在其充分博弈中形成;要加强股改公司与流通股股东的沟通,使其充分理解公司股改方案;对价设置应考虑流通股股东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降低股改相关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股权设计存在一些先天缺陷,致使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中,超过三分之二是不能在交易所流通的国家股或法人股,股权分置改革将会有助于改变这种现象。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家试点企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股权结构,并不能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所以必须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并取得流通权。支付对价包括送股、缩股、付现、权证等。支付对价在理论上有违约赔偿观、流通权观、权益补偿观等观点。本就支付对价的理论及相关会计处理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价支付基础、支付标准等是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对价支付是体现“风险共担”精神的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支付标准必须遵循理论定价与市场定价相结合原则,以确立一个合理的市场预期,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3.
早期我国采取了股权分置的办法作为股份制发展的过渡。股权分置问题,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股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行动。实现同股同权、同利,从根本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制度是我国股票市场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在此制度运行过程中陷入了低效率的路径依赖,产生了制度的极度不均衡,原有的制度功能(投资、融资、资源优化配置)丧失殆尽。股权分置改革后各利益主体具有潜在利润,但股权分置下既得利益主体会为制度变迁设置障碍,政府应权衡利弊,进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并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信息交流,出台配套政策,通过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使我国股市具有自我增强机制,并步入良性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孙燕芳  丁红燕 《新智慧》2006,(5):40-40,41
财政部于2005年11月颁发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的有关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但笔者对其中以权证支付对价取得流通权的会计处理规定有不同看法,本文就此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改革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一次利益关系重新配置的过程,期间所产生的诸多法律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结合我国股权分置的实践,笔者认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乃非流通股东变更合同约定而向对方支付的补偿;上市公司有条件合法回购自己的股份,可调整和改善股权结构,增加其市场价值;对股权分置改革中产生的损害,既要在公力上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也要为私力救济提供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就是对价问题。对价支付方式有送股、缩股、扩股三种。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送股方式最为简单可行。以对价测算模型总市值不变法进行实证分析说明,送股方式有利于企业股权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谈判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价谈判博弈不仅仅包含讨价还价博弈,还包括上市公司股价估值,上市公司的行业背景和成长性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分析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模型。本文通过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价谈判的博弈过程给出了一个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对价谈判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及其纳什(Nash)均衡最优解的求解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对价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和得到纳什均衡最优解的泽森(Zeuthen)讨价还价过程,供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广大投资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股权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当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股权激励机制的最终建立与完善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阶段,上市公司推出的对价方案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水平的不均衡性、依据的差异性和调整对价的频繁性等多种市场特征.对价方式的多样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价水平的高低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对价成本,对价依据的差异性是导致不同的对价方式和不同对价水平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频繁调整对价方案缘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