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1、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长春市约有农村劳动力190余万人, 依照全市目前的耕地面积、耕作水平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看,只可满足约70万人的就业,这样全市就有约120万人的富余劳动力。土地资源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结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村劳动力具有如下特点:劳力资源丰富,但剩余劳力相对偏少。劳力耐劳度强,但文化技术素质弱。农村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度低,劳动力利用很不充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强,农业劳力转移难度大。根据山区农村劳力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我认为山区农业劳力转移应当选择内外结合而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道路。这就是:在生产力现有水平下的农业剩余劳力首先要投入农(林、牧、渔)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积极向非农产业(工商运建服等)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力主要  相似文献   

3.
至2000年底,金坛市已转移劳力12.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劳力的53.2%,按出外人均可挣回7000元计算,每年可掐回近9亿元,占农民总收入52%,劳动力转移迎来了金坛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艳阳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吴江市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吴江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33.22万人,仅有9.72万人从事一产,占29.26%,其余的已转向二、三产业,而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0%。吴江农民 就业路,越来越宽广。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6.
永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4%.目前全市总人口为570万,其中劳动力人口362万,农村劳动力266万.据推算,永州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随着各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变得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7.
(一) 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全县丘陵面积占90%。该县基本特点是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人均耕地仅0.8亩。全县137万人中,农业人口129万人,占总人口的94%;76.8万总劳力中,农村劳力达72.5万,占总劳力的94%。1978年前,由于搞“以粮为纲”,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转移的必要性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已形成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一大制约因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约因素将会不断加强。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东台县台南乡属里下河地区,全乡有31个村,215个村民小组,42,959人,整半辅劳力23,218个,耕地面积54,570亩,人平耕地1.27亩,劳平耕地2.35亩。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接近一半的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有待解决。近两年来,他们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的同时,积极输出剩余劳力,从而使劳力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全乡从事农业的劳力12,440个,占53.8%;从事林牧副渔的劳力4,883个,占21%;从事乡镇工业的劳力1,507个,占6.5%;从事劳务经营的劳力4,268个(其中输出的劳力3,519个),占18.4%。全乡去年劳务经营的纯收入227.9万元,劳平524元,全乡人平增加收入53元。实践证明,开展劳务经营,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使广大农民尽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云县现有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至2007年底,通过多种渠道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占农村劳力的30%,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288元的2.6倍。近年来,在全县城镇新增人口中,85%以上是打工挣钱后迁到城里定居的农村居民。全县打工能人在外地办厂当老板的有10余人,外出人员回乡创办小企业、小加工厂的有200余人。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我国实际只需要1.7亿农民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和已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后的剩余量。若按群众经验以3亩耕地(0.2公顷)框算安置1个农业劳动力。则1993年广西第一产业安置劳动力1303.3万人,有588.38万人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去。而当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318.85万人,还有近300万人,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产业转换,使农村经济得到综合发展。从1978年到1982年,市郊农业劳力的转移总量约100万人,同期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超过100亿元,大体上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力就能多创造产值1万元。这充分说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能动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近对上海郊区农村抽样调查,着重就上海郊区农村劳力转移的几种态势作一些阐述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金坛市把大量转移农村劳力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1年,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力达到13.5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0.3%。全市因此农民人均增收182元,占增收贡献份额的61%,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5.
梅河口市把“一推双带”活动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课题,全市城乡奏响劳动力转移旋律。目前,全市农村向农产业转移劳动力4.7万人,占剩余劳动力65%,农村劳务经济收入4亿元,平均每户农民靠劳务增收1400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一)就地转移成了农村劳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是在本市范围内,吸纳载体主要有市属及乡村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与小城镇。1996年在市内流动的约12.5万人,占整个转移劳力的79.5%。原...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 (《列宁全集》第8卷第19—20页)。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和其它部门转移的过程。本文拟就鄂州市农业劳力转移的情况,分析农业劳力转移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农村劳力结构变化看农业劳力转移情况鄂州市是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在全市9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4%,1981年秋季推行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丽 《农村经济》2001,(11):10-12
四川省是内陆大省 ,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 70 %以上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1 5% ,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 3 0 0多万。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 ,给四川省实现经济起飞、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久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而 ,如何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我省现今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一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障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 3种选择 :一是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 ,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 ,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尤为重要。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 兼业性。我国绝大部分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脱离农业 ,他们或者离土不离乡 ,或者离乡不离土。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 ,有 86 4 %没有退出承包地 ,只有 1 3 6%完全转出或部分转…  相似文献   

20.
四川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多。全省各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据35个县的3.6万个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测算,今年全省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已达到123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77%,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