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对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实验,对于自由诗体的发展贡献了突出力量,被称为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他一生行医,诗歌创作只可以算他的副业,但他在这有限的副业创作中,产生出了众多令诗迷如痴如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审美视角独特,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旨在探析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诗歌是高度工业化的现代都市的产物,它呈现出与传统的乡村性诗歌不同的审美旨趣和语言体式。城市诗歌中的"都市外乡人"主要有农民工和入城知识分子两类,外乡人在城市中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情绪体验,是城市诗歌的主要情感趋向。外乡人深切而浓烈的"望乡"情感,外乡人质朴、纯真的爱情,都在城市诗歌中呈现。  相似文献   

3.
杜利特尔是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主将,在她的诗歌里渗透着一种"神秘性"倾向。文章试图通过对其诗歌中"神秘性"的表现、成因以及创作"神秘性"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凸显女诗人在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其诗歌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饶昊 《大众商务》2010,(16):242-243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5.
语言偏离作为英语诗歌中重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诗人语言风格的重要手段,而这一现象在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狄金森作为19世纪杰出的女性诗人,被誉为美国的"缪斯",其诗歌在内容和语言上均呈现出独特性和创新性。在诗歌内容上,狄金森以不同寻常的视角阐释死亡、爱情和自然;在诗歌语言上,她突破语言的"围墙",大量运用偏离来增强诗歌的"可感知性",延伸诗歌的美学效果。随着文体学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大量语言学理论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较为客观的视角。本文将借助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以艾米莉·狄金森经典爱情诗歌为语料,分析诗歌中偏离现象的语用效果。研究发现,语法偏离、语义偏离和书写偏离在诗歌主题表达和情感传递上颇有成效,丰富了语言偏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设计领域中的探索性活动,具有明显的实验特点。其目的是要打破现代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表明人类面临信息时代而惧怕"失去控制"的感觉,是一种乌托邦的构思与物质材料的结合。后现代主义风趣且充满怀疑,但不否定任何事物,也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从而使设计变得丰富多采。这种对新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预,使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了。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拉莫尔指出了多元主义的危险并提出了"核心道德——合理分歧"的模式。其关键概念是"生活形式",该概念承认了归属的差异。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权识别和塑造中被赋予明确的名称,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身份建构的过程。今天的多元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多元之上。在一个分工复杂的社会里历史偶然性造成的差异得到反思和修正的机会。后现代主义主张用培育他者来补充自由主义式的宽容原则。后现代主义力图突破"中心文化—边缘文化"的模式。认同源于类似的"生活形式"。"生活"是结合共同价值观与差异分歧的场景。对少数民族的新塑的内容都具体的集中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运用,主要从后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影响阐释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在中国服装设计中得运用以及对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启迪。为设计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资讯,以期为中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以及告诫中国的设计者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设计理念应该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为再现原诗"音象美",应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同时,应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