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一些思想给了后人以巨大的影响。纵观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从后世的一些伟大诗人、作家的身上和作品里都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子。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思想与孔子的人格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两人都有出仕的理想,都有乐观的生活态度,都主张文章必须内容与形式并重,同时都主张要加强学习,要多学,多思,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就是把他们两者的思想做一些比较,突出孔子人格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是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皈依释道却执著现世、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作家,他们在词境的开拓创新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诗化,从而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和题材。而稼轩"以文为词",稼轩词多用典故,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宽了词的题材和表现疆域。并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本文试图从词境的拓展方面,对二人作比较,进一步论述两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苏轼前后《赤壁赋》在艺术上有很多共同特点。形象的离散与整合,是二赋共同的构思特点;景、情、理挂寄于叙事之中,是二赋结构上的共同模式;体物之工,是二赋写景的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诗词文和相关文献、游历皖江寻觅苏轼遗踪,发现苏轼一生曾三过皖江,留下了各种形式的文学和书画创作,此外,还在皖江留下了其它珍贵的墨迹,与他有关的文苑佳话至今为人传诵。考察苏轼与皖江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苏轼生平及研究发展皖江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苏轼当涂行踪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北宋文坛巨擘苏轼曾与当涂古邑有过不解之缘.通过苏轼有关诗文的考察,钩稽出苏轼一生曾三过当涂,并与当涂籍著名诗人郭祥正等多有交往.研究苏轼在当涂的行踪交游,无疑对研究苏轼生平及当涂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多是其在离京调任外地的过程中创作的。外地的任职生活使他贴近民间贴近群众,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同时,苏轼在外地的文学活动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山东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深深吸引了苏轼,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而苏轼在山东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陶诗》是苏轼生前编定的最后一部诗集,是其晚年生活与思想历程的真实写照,文章着重探论"和陶诗"所反映出的苏轼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并进一步探讨苏轼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散文、诗词、书法等文艺水准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独领风骚。苏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其诗词歌赋是中华语言的典范,其勤政爱民是为官从政的典范,其人生态度是生存智慧的典范,其仁爱友善是处世交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不属于江西诗派,但他的艺术思想却对江西诗学的产生、发展、蜕变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江西诗派所走过的道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苏轼文艺思想的精深.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众多的诗人之中,苏轼"独好渊明之诗"。苏轼慕渊明其人,崇尚渊明其诗的风格,欣赏渊明作诗的用意,钟情于渊明之诗的"金刚怒目",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表达对渊明其人其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怀古词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或慷慨豪迈,或清新细腻,但都体现出高逸旷达的特点。苏轼怀古词的这种艺术风格源自其旷达超脱的思想,也源自其有意为之的尝试,对后世怀古词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认为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到语言,都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效能,使之基本具备了诗的公用而又能显示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查苏轼的诗词和相关文献,发现苏轼在宿州的行踪有据可查的就有8次,留下了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也留下了许多在广泛交游时产生的文苑佳话。  相似文献   

15.
绝句艺术在初唐形成,盛唐繁荣,晚唐至五代定型的过程申,不同时期的绝句呈现不同的特色.苏轼是继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后大量创作绝句的诗人.他的绝句在宋代自成一体,自具特色.苏轼创作的绝句数量众多且绝句艺术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多异,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就其绝句创作的艺术手法和特征进行了棵析.  相似文献   

16.
绝句艺术在初唐形成,盛唐繁荣,晚唐至五代定型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绝句呈现不同的特色。苏轼是继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后大量创作绝句的诗人。他的绝句在宋代自成一体,自具特色。苏轼创作的绝句数量众多且绝句艺术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多异,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就其绝句创作的艺术手法和特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来怀念亡妻,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在意象选择上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意象选择上多用想象性意象,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比较这两首诗,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并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相同构思和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词,从文人词的柔靡纤弱中走出来,冲破词坛旧习,形成了独特的、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风格.这种风格,在苏词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处处洋溢着一种悲慨清逸放旷豪迈的浩然之气.气是苏词的精神底蕴,是苏词创作的情感生发.读苏轼的词,往往给人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的感觉,使人体会到他的确是因气而生词,借词以抒气.苏轼天资超迈,学养深厚,却政治失意,遭际坎坷,这是苏词中浩然之气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苏轼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泯来在漠然之中,他用“人生空漠之感”淡化悲哀,在自我超越中取得心理平衡,《定风波》蕴涵的以“漠然自定”的态度应对人生困境的悟解,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中国文坛旷世全才,一生经历却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研习其旷达精神之内涵,把握旷达精神之精髓并探求其思想根源,于人不无借鉴作用,于时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