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孙权 《发展研究》2016,(12):43-47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要求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分析福建文化优势和影响力,顺应商品性消费加快向精神和文化消费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福建省实施“文化+”战略,不断扩大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相关产业文化内涵,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南论坛》2013,(1):65-66
2012年10月26日,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翻开了苏州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苏州市委、市政府给予姑苏区、保护区厚望,提出"四区"、"四高地"的蓝图——姑苏区、保护区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使之真正成为苏州的文化高地、旅游高地、科教高  相似文献   

3.
徐望 《江南论坛》2021,(8):后插18-后插20
"十三五"时期,关于文化生产与消费、文旅融合与文旅消费的研究热度很高.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借鉴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推论出: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依托于特定的心理习性.进一步可以发现:文化消费心理习性导致文化消费习惯形成.对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与习性进行探析,具有学术与应用价值.然而,文化消费心理的专项研究还相对匮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望 《江南论坛》2021,(8):后插18-后插20
"十三五"时期,关于文化生产与消费、文旅融合与文旅消费的研究热度很高.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借鉴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推论出: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依托于特定的心理习性.进一步可以发现:文化消费心理习性导致文化消费习惯形成.对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与习性进行探析,具有学术与应用价值.然而,文化消费心理的专项研究还相对匮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望 《江南论坛》2021,(9):36-38
"十三五"时期,关于文化生产与消费、文旅融合与文旅消费的研究热度很高.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借鉴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推论出: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依托于特定的心理习性.进一步可以发现:文化消费心理习性导致文化消费习惯形成,通过诱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可以对拉动文化消费、扩大内需发挥现实作用.因此,对文化消费心理偏好与习性探析,具有学术与应用价值.然而,文化消费心理的专项研究还相对匮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根据37家苏州装备制造企业调研资料,分析提炼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12个因素。以苏州装备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算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环境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由促进变为抑制;集群创新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多元化;市场因素推动了技术创新,但存在膨胀发展所伴随的未标化问题。苏州装备制造业应巩固集群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多元化技术创新;调控下游市场发展,促进上游企业技术创新自由化;推进"互联网+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内外兼修提升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苏州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基础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清、城市创意氛围不浓、城市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苏州应当从明确形象定位,政府有效引导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吸引人才,营造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创意氛围;错位发展,打造独特城市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等方面着手,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旅游的不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州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基础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清、城市创意氛围不浓、城市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苏州应当从明确形象定位,政府有效引导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吸引人才,营造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创意氛围;错位发展,打造独特城市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等方面着手,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旅游的不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其核心文化是水文化.苏州"水文化"是苏州人民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产物.水文化体现在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合理开发苏州文化资源必须从苏州文化的特征着手,抓住苏州文化与水的联系,探析其"基因传承",承继并发挥苏州水文化的积极作用,为苏州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同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是文化建设的另一大课题.以常熟为代表的苏州县域城市紧紧围绕苏州市委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决策部署,既要写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存量文章,又要写好发达县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基础较高的增量文章,做好"文化+"、以文化激活消费、以文化赋能经济,将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成为现...  相似文献   

11.
吕慧 《经济论坛》2015,(2):84-88
扩大文化消费既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随着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呈迅猛增长态势,2014年我国文化消费发展步入"井喷期"。本文阐述了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文化消费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消费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根据37家苏州装备制造企业调研资料,分析提炼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12个因素。以苏州装备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算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环境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由促进变为抑制;集群创新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多元化;市场因素推动了技术创新,但存在膨胀发展所伴随的未标化问题。苏州装备制造业应巩固集群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多元化技术创新;调控下游市场发展,促进上游企业技术创新自由化;推进“互联网+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内外兼修提升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3.
双面苏州     
宋鑫陶 《商周刊》2012,(24):28-34
走近和解析苏州的演变,如同对其象征意义上的"双面绣"的审视和观察一样,辩证的寓意无处不在。一面绣的是历史的古城,另一面则可以绣出现代的园区,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消费结构、消费战场、消费观念和消费热点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改变奢侈品派、高端白酒、虫草、艺术品市场将继续遭遇"冷待";苏州、重庆、西安等城城市正在进入消费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爱上了"私人定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收入"……20M年,这些变化,在中国的消费领域正在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文体旅融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文化消费升级需求的有力支撑.本文总结了常熟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指出了存在的关键问题,据此提出"打造文体旅特色品牌、发展壮大文体旅产业、拓展文体旅融合路径、建设公共文体旅体系、依靠科技驱动融合发展"五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概念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方面的绝对支出不断提高,但存在增长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文化"硬件"落后",软件"缺乏、文化供给少、价格高、质量低、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等。今后,要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文化"硬件"和"软件",增加文化供给,降低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提高文化消费能力,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等方式,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发展新个体经济等。从当前的趋势看,新型消费增速较快、占比走高、带动作用愈来愈强。作为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能有效打通制约经济增长的消费堵点,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经济地理学:概念、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文化经济地理学在"新经济"崛起的现实背景和"新"经济地理学兴起的学术语境中逐步形成。文章首先梳理了经济地理研究中文化和经济从二元分立到相互融合、相互塑造的关系演变;接着聚焦经济行为和实践的文化维度,阐释经济行动者的文化意义系统和社会互动过程对经济的形塑作用;然后着眼于经济与地方社会的互塑关系,揭示经济活动与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社会文化本底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目标是提炼一个基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重新认识"经济"作为文化系统和社会过程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语境研究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角度看",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