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诸如联网收费,计重收费、全程监控等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和更新."十一五"期间,国家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交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部根据发展战略确定了交通信息化发展方向,并开展实施示范工程.可以说,在"十一五"期间,交通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整个交通行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报道》2003,(1):37-39
导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把"电子政务"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决心和力度.2002年的政府信息化,经过了前段时间"政府上网"的热身运动,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渐清晰,已经被推到了政府信息化的前台,掀起了自80年代以来开始的政府信息化浪潮的第三波.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又一个关键的年头,年底将确保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贯通路段,落实高速公路中央建设资金计划,确保完成5000公里以上。2007年也将是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的一年,《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表明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将向纵深发展。展望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继续稳步推进区域联网收费,尝试跨省市联网收费;二是逐步开展省域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工作;三是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应更有针对性;四是通过路网管理中心提升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推进治超检测站点规范化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治超监控网络;六是继续稳妥推广计重收费。”这是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居昌,4月23日,在合肥出席第九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及技术研讨会开幕式时讲的一番话。这也是中国公路学会第九次举办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及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一五的迅猛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成绩,也出现了问题。因此,在确保发展格局不变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如何通过转变来克服低效、分散和封闭是十二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4月2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全国高速公路通信光纤联网工程方案和部机关信息化运行维护整合方案。副部长、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翁孟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部长、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宏峰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发展,并对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做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和运输服务信息化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部分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已达到较高水平,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路网监控、运输车辆联网联控、智能公交、船联网、物流信息平台、出行信息服务、数字航道、港口信息化、智慧海事等已成为行业信息化成就的显著代表,有力支撑了行业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推陈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7,(12):14-15
中关村:做"信息化"的"领跑者"十七大报告鼓舞人心,与时俱进,在过去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基础上,又新加了一个"信息化",表明国家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预示着IT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热潮。中关村作为高新产业的"领跑  相似文献   

8.
时讯点评     
<正>成思危:靠信息技术转变"十二五"经济增长方式日前,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在出席201 1中国IT市场年会时表示,"十二五"期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资金、能源和消费者方面的制约,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要通过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他表示,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是中央早就提出来的一个方针,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的有两条线,一是从生产管理发展上去,二是从管理角度发展上去;但不管哪条线,信息化的作用是  相似文献   

9.
5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决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中国移动将广东作为主要战略合作省份和业务发展的重点支持区域,未来5年在广东将投入800亿元以上,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实施"信息化网络领先"、"数字亚运"、"TDSCDMA"、"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电子商务创新"、"无线城市全覆盖"等十大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新的重要指示,提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大判断,明确了"七个重点、四项要求"。这饱含了党中央对交通运输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黄金时期的交通运输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三个融合",即基础设施网络的融合、运输服务的融合、新旧业态的融合。这三方面都应该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重要抓手。众所周知,不久前首次发布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中,对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进行了专门的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量增长很快,危险源日益增多,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和畅通运营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交通运输部2011年04月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未来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求"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将银行信息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管理信息化与业务虚拟化。200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建成了数据大集中系统,随后的2003年,其他商行先后宣布实现了数据集中。国内银行的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联机业务处理,开始向第三阶段——管理信息化迈进,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步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信息化经过了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渐探索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信息化需要与业务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核心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三维业务模型,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业务域、职能域、对象域在三维中进行立体分析,并以智慧交通为例,剖析如何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从1999年1月的"政府上网工程"开始,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日益重视.作为交通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9月,我们组织了一次交通电子政务的问卷调查和专题采访,试图通过一些数据和案例,勾勒出国内交通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交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高的要求,仍是任重而道远。未来五年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是什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近期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交通部信息化工作的职能司局——科技教育司的张延华副司长。  相似文献   

16.
围绕“十一五”交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处理好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要处理好规划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建设项目的依据。要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下,做好各个层面的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交通数据资源规划、信息化标准体系规划等工作。在信息化规划和总体方案的框架下,落实具体的建设项目,确保网络、应用系统之间能够顺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6,(6):48-48,49-52
“十五”,是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五年。本刊记者在参加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省市公路养护管理的先进经验,并仔细浏览了《2006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编辑整理了广东、陕西、浙江、上海三省一市有关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作为备忘录,希望能从一定角度折射出我国“十五”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的轮廓和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10,(9):55-55
在国家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实施中,科技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科技企业如何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将企业利益与国家政策相融合,是每个企业思考的课题。在这个领域里,AMD探索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可行之路,切实推进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2011,(7):14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最亮丽的北京元素莫过于"把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中关村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借力中关村的"五大优势"并落到实处。一是"创造并积累了多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交通电子政务(金交工程)建设总体方案》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电子政府"不仅是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和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更是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将电子政务作为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