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工商》试图将不同地域的商人性格和经商风格进行描述,以期对《2004地理中国》做一个感性补充。随着区域内经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也许“北京商人”、“广东商人”、“上海商人”的称谓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京三角商人”、“珠三角商人”与“长三角商人”……  相似文献   

2.
“商人”是指从事商品买卖以牟取利润为目的者.有“商品”就要有“商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人”起了中坚作用.哪里有成功的企业家,哪里就有成功的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商人”能改变落后的经济环境,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也能培育好的“商人”,加快经济繁荣。经济愈发展,“商人”念活跃。“商人”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3.
官商大变身 奇特的“围城”现象 官员变商人,商人变官员,是我国近年来官场和商场中出现的奇特的“围城”现象,有不少人在“围城”中折腾,于是,形成了一方面官员下海经商,另一方面商人兼职为官的两股潮流  相似文献   

4.
论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不少商人走上了官场,经济实力增强,商人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汉代商人地位的提高主要原因于当时的海内为一,交通的开辟为商人发展提供了舞台、长期内实行“惠商”或“宽商”政策为商人创造了政策环境,土地商品化为商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商人与权贵狼狈为奸,为其提高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权力之手与社会环境的双重挤压之下,商人其实一直处在一种高度扭曲的生存状态,而“聪明”的商人必然会想出“晋身之策”以图存。一个侧面映射出当下商人的生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人”一词的出现,有其遥远的历史根源。古籍《尸子》中有记载:“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说明古人在经商的过程中,为赚取“地区差价”而东奔西跑付出极大的辛苦。这证明早期的“商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劳动者,是凭着勤劳而牟利生活的。这一点,现代商人们应牢牢记住。《管子》中载:“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充分体现了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对商人的深刻理解。商人为利而置生死于度外原因何在?养家糊口赖以  相似文献   

7.
做商人的要义,是“商者无界”。一往无前,锲而不舍,商人需要这样的韧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在“浙商”、“粤商”们蜂拥到海外淘金之时,内地的湖北商人也开始走出国门。不过,和时下那些走出去的“主流”沿海商人不同的是,湖北籍的海外华商无论是人员规模还是企业规模,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他们却真实代表了中国内地商人在海外的发展状况。今年8月,《商界名家》记者接触了回中国参加第五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的部分湖北籍商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海海鄂商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东北商人眼里,喝酒是感情深浅的衡量。“宁伤脾胃,不伤感情”是东北商人酒场上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0.
《商界》2006,(2):78-80
犹太商人,是世界商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他们是世界上惟一具有天然商人本质和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经商理念的民族。犹太商人最早形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贸易网络,最早确立严格周详的交易规则.最敏于推进合理化、商业化进程、最富于社会意识和协同精神、最善于以经济手段驾驭政治权力,一个亡失地域近二千年的民族,散居各国,历尽劫难。却素以“有钱”而闻名,成为当今世界上极少几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这足以证明犹太商人的智慧、力量和成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糖烟酒周刊》2004,(10):J010-J010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句著名的诗词这样形容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不论商人是否轻别离,但是商人重利却是事实。如果一个商人不重利,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同时也不会把生意做好,因此大家叫这样的商人为“精明的商人”。作为一个商人,当然是越精明越好,越精明就越可能把生意做红火,越有机会赚来更多的利润。理论上如此,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2.
漫话商业     
漫话商业刘宝河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个结论,欧洲人在其一千八百年后才明白。当今,许多人都说:“要想富得快,赶快做买卖”。做买卖的人叫“商人”,做买卖的行业叫“商业”。“商人”从“商国之人”演变...  相似文献   

13.
王效金 《商界名家》2004,(2):101-102
徽商文化是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在长期创业过程中形成的“诚”、“信”、“义”、“仁”等优秀商人情怀给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新经济和WTO的挑战,古井集团自2000年鲜明提出“我们都是商人”后,现在又着眼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商界如同危机四伏的丛林。是否这就意着我们为了在商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遵循丛林中动物的生存法则? 当问老百姓“商人”这个词时,他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很多人难免会想起诸如:“无商不奸”、“冷酷无情”、“见利忘义”、“六亲不认”之类词眼;而像“友好”、“善良”这些词语似乎不可能是人们所能想到的。于是,商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意着“小人”,那么  相似文献   

15.
王桂清 《商业研究》2003,(11):167-169
“三言”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于天启年间刊刻的白话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三言”中商人的思想,反映商人作为新生的阶级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商人在经商获利的同时,还有更高的期望:即对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对劳动、诚信、仁义品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奸商”的话题,听了多年,时下仍不绝于耳。也是,古往今来,“无商不奸”的字眼,在国人的心目中总是挥之不去。在传统观念看来,凡是商人都“奸诈”,不奸诈就当不了商人,就赚不了大钱。其实,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懂得“先义而后利者荣”这一道理的经商者越来越多,以诚  相似文献   

17.
第三代商人     
郦晓 《中国工商》2002,(10):200-200
所谓第三代商人,当然是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这是从80年代开始演绎的。第一代商人的技能是“关系”;第二代商人的关键技能是英语,实际上应该理解为外语能力;第三代商人则需要有电子商务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最早的商人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商朝遗民被周公迁移至洛阳。由于他们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只靠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日子久了,做买卖便成为他们专门的职业,故称之为“商人”,而做买卖的职业称之为“商业”。  相似文献   

19.
英国商人有三忌:一是一个外国公司的经理来到英国,不要系带条纹的领带。二是不要以王室的家事作为谈笑的资料。三是不要简称“英国人”,而应用“不列颠人”这个称呼。 德国商人比较注重形式。在德国见面  相似文献   

20.
马迅 《江苏商论》2006,(6):104-106
商人法经历了一个从11世纪的繁荣到17、18世纪湮灭的过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商人法”这一概念又被法学家们提出。对于商人法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自治的法律体系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反击了对商人法的质疑,甚至有可能成为现代商人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