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酪诱惑     
国内的版权引进图书市场上,趣事颇多。 两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炒得尽人皆知。于是,一些出版社以时髦的“奶酪”为名出了一些书来和中信出版社的正宗“奶酪”叫板。比如新疆出版社的《中国人也吃“奶酪”?谁拿走了我的肉包子》,该书号称是“比奶酪更风靡的童话”;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我能动谁的奶酪》,自称奶酪颠覆版;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我不想动你的奶酪》,是奶酪颠覆版的再颠覆;此后,中国致公出版社的《谁敢动我的奶酪》,被喻为奶酪的绝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奶酪够了》,可算是奶酪终结版……粗粗计算了一下,奶酪衍  相似文献   

2.
美国最近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美国通用汽车、IBM等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此书作教材发给员工。美国海陆空和潜艇部队、美国大学生篮球也在使用此书作教材。这个寓言故事奇在何处?其实,通篇讲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变化,如何对待变化。故事中有四个小家伙,分别叫“嗅嗅”、“匆匆”、“哼哼”、“唧唧“。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在迷宫里辛苦地找奶酪。终于在C站找到了奶酪。找着以后,他们每天懒懒的走到奶酪C站,细细品味着,享受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突然发现奶酪变小了,他们大吃一惊:“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终于明白奶…  相似文献   

3.
猫鼠博弈     
畅销书作家斯宾塞又推出了一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畅销书,卖了2000万本。书里有两个观点颇值得人们玩味,一个是“总有人不断拿走你的奶酪”,还有一个是“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点上,没有人比某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做得更“好”了。  相似文献   

4.
继《谁动了我的奶酪》热销之后,近年我国又畅销一本美国的图书:《致加西亚的信》。威廉·亚德利,据说是美国著名管理专家,他说:“《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管理者炒掉员工的最后通谍,《致加西亚的信》则是老板对员工寄予厚望的象征。”这两本书,都是资本家教育工人的书,前者浸透卑俗,后者则保存着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货运量大幅缩减?究竟是谁动了货运市场的奶酪?经分析,记者发现,货运市场中几大重要货源如煤炭、钢材、建材等货物运输量下滑,与宏观经济不景气有很大关系。煤炭是货运市场中重要的大宗货源,坑口煤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是载货车用户的利润来源。以前差价大,赢利空间大,用户有利可图,"倒煤"积  相似文献   

6.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曾在企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书中写的都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却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才华。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能够在竞争中掌握主动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率先顺时而动的企业。联想到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建设领域,施工企业如何顺时而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学习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读后觉得放弃真是一门学问!放弃,是指在面临矛盾时,敢于面对现实、分析利弊、冷静思考,然后舍弃不利因素,选择自己认定的目标,并且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8.
豪门盛宴     
它或将是轻型柴油机技术和标准的重新定义者,中国市场的最新引领者,国内外市场是它巨大的T型台现在,摆在福田康明斯面前的问题仅仅是:实现这一切,还需要多久,它又将拿走谁的奶酪。  相似文献   

9.
梁斌 《现代班组》2008,(1):31-31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学习态度从主动转为被动,又从被动转为不动,而知识的更新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大学毕业没几年就会觉得知识贬值了,自己也落伍了,谁动了我们的知识奶酪?——是我们自己坐吃山空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外包动了许多IT员工的“奶酪”,改变平等地出现在每个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会年春节因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关贸入世,变得更加有意义。但对于我个人来讲,最有意义的事们,还是读了一本受益匪浅的书,真书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得到此书,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深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感到它是“一个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趣闻     
《中国机电工业》2009,(9):22-22
一份实习报告震惊摩根士丹利;千奇百怪的工资;谁将是“哈佛男生”?奶酪也可作为抵押品  相似文献   

13.
识别优势     
曾有一位神秘的老人向想发财的年轻人透露了致富的秘密——“想要致富是致富的先决条件,也是最主要条件”。这个关于发财秘诀的故事出现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另一本著作《The Precious Present》(《珍贵的礼物》)中。十分重视心理力量的斯宾塞将“自我认同”列为把握命运的基础。 “写下你想要的金钱数目,以及你给自己多少时间去赚到这笔钱。”这是神秘老人  相似文献   

14.
流行的一定就好吗?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质疑当前正在流行的很多管理类图书。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片面地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似乎都很难让人信服。前不久流行的一些管理书籍往往犯了这样的毛病,《没有任何借口》、《把信带给加西亚》和《谁动了我的奶酪》三本书就有这样的伤痕,但不幸的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居然成了很多人的管理“圣经”。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这三本书都很简单,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内容,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讲述深刻的道理。某种意义上讲,这三本书都有以管理者的立场来对中下级员工进行空洞说教和洗脑…  相似文献   

15.
高振华 《汽车观察》2013,(10):100-101
自2010年9月上市后,近3年时间里,累计销量超过75万辆。这是让多少汽车厂家羡慕眼红的数字,五菱宏光继五菱之光后又一次成为中国汽车的销量之王。而今天升级版S的推出,似乎又在开始动传统MPV市场的奶酪。记者相信只要提到五菱,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微面产品。的确,五菱的微面  相似文献   

16.
金融业薪改     
《董事会》2015,(Z1):50-51
在改革的呼声下,金融企业普遍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以调整薪酬水平、规范薪酬结构为方向的探索。然而,金融业高管薪酬改革毕竟要动一批人的“奶酪”,注定会遭遇各种坎坎坷坷。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质量大师朱兰预言“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这个随时随地都有人可能抢走你的奶酪的年代,谁不把质量看成企业的生命,谁没有把提升质量作为企业终身的工程谁就会被淘汰。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企业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我们已经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谁拥有了注意力,谁就拥有了财富。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就提出争夺眼球的竞争。他认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世纪的主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要关注市场客户的注意力,争夺更多的眼球,赢得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沈阳 《董事会》2009,(3):40-41
“在应用型服务类的网站,谁是最后的赢家还要看用户最信赖谁,谁能把市场这块大蛋糕吃到嘴里。”  相似文献   

20.
《销售靠人脉》,乍一看书名以为是中国人写的厚黑方面的书。因为中国人搞人际关系的能力确实更强一些,也更热衷一些。但是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这本书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的著作。作者蒂姆·坦普尔顿,销售系统、销售演示和销售效率方面的国际公认的演讲人、培训师和专家。这本书是“组织潜能提升”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简单地说就是一本成功励志方面的书,与当年流行很广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大致是一类的。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书名基本一致,“关系放在第一位,天天都有好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