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十年改革历程中,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利用造就了世界少有的城镇化、工业化的"中国奇迹".可以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始于、也得益于三十年土地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国民生息繁衍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无论是权益还是使用,都存在模糊难解的制度空白.  相似文献   

2.
共和国六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改造千疮百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经济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革阶段,改革封闭僵化的经济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两个"三十年",不能以机械思维方式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而是要以辩证思维方式,系统、全面地看待其内在逻辑关系.不能以偏盖全,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而要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从更高角度、更广视野总结历史经验,以扬弃的态度,科学分析两个"三十年"经济制度的利弊得失,为今所用,使未来新的"三十年"的改革按照正确的方向深化推进.  相似文献   

3.
2012年伊始,民商传媒邀请当年农村改革的先驱以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召开"历史与现实——纪念‘一号文件’三十周年座谈会".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突破的,然而这个改革最初却艰难重重.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个突破极为不易,在"包产到户"前进的过程中,争议的声音与反对的阻力从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了回顾、展示这一不平凡的光辉历程,《走向世界·品味济南》全面推出见证济南三十年主题摄影栏目,并向社会各界征集三十年期间济南发展与变迁的主题摄影作品。这三十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济南市的城市发展也是翻天覆地,我们将随着一些图片寻找时代的足迹,凝固在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改革》2007,(11)
200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中,泱泱大国已融入世界主流文明。1988年1月,《改革》正式创刊。20年风雨兼程,20载春华秋实,《改革》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成长。2004年以来,《改革》首创"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的办刊理念,发展成为在国际国内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品牌大刊。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门槛回望,改革杂志社推出纪念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特别策划:  相似文献   

6.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反思.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本文试从改革的过程与成就、改革的形势与问题、改革的任务与重点及深化改革的动力与阻力来自何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一位长年从事中国农村报道,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坎坷历程的老新闻工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前夕,给我们奉献出了一部具有"史鉴"价值的著作,这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暸望》周刊总编辑陈大斌同志的《中国农村改革纪事》。  相似文献   

8.
今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三十年企业发展中,马胜利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他不是第一个尝试承包制的厂长,却是最早因承包受到举国瞩目的人。回顾改革三十年,他是无法忽略的一个人物,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改革的标志性人物"。马胜利昔日的辉煌留在了媒体、书刊和他自己的记忆中,采访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对那段日子很是怀念。马胜利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躺在沙滩上",却又不甘心"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还梦想着"让马胜利集团重新屹立在中国大地上。"从这样的豪言壮语中,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企业承包第一人"当年的魄力和胆识。  相似文献   

10.
公众心态是社会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客观社会形势的折射,也是社会形势中的一种独立变量。为了对1992年的公众心态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一年进行预测,"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国家统计局社会司合作下,于1992年5月对以下三大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1.公众对改革和社会形势的一般看法; 2.公众对改革和社会形势的具体期望; 3.公众对与改革近期目标相关的"小康"问题的看法。这涉及到对改革前景的评价。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在此就1992年社会公众的基本心态进行简略描述与分析,揭示一些新特点,并作出一些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