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圣经·创世纪》开篇讲述了上帝造人以及始祖立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过程,这可认定为人从动物状态戍长为人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人是否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当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膨胀又可能使人变为非人,在这意义上,有了上帝的制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保障。最后,人如果像亚伯拉罕、约伯能遭际信仰和道德的双重考验,也许最终才能证成上帝眼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任何其他英语著作所不及的。其中有许多人物的故事、传说都是西方家喻户晓的,许多词语、典故经常被引用。本文主要论述《圣经》中重要人物故事,从人类始祖亚当到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再到救世主耶稣,及其名字在英语中的习惯用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几乎对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影响,其情节或被重述、续写;或被移植、异化。本文将主要分析《等待戈多》对圣经中情节的异化,以伊甸园和上帝为例,阐述贝克特通过将《圣经》中大家熟悉的意象异化与颠覆,描写现代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分裂,并且呼吁基督教精神的复归,同时希望在西方传统文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  相似文献   

4.
焦晓晖 《新智慧》2005,(2):F0003-F0003
《圣经》中说,耶和华在西乃山向摩西传十诫,第四诚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定为圣日。耶和华下令,凡违反此诫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吩咐摩西,让信徒用石头将这人砸死了。由此可见,休息和闲暇是神圣的,它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  相似文献   

5.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以及自然顺序假说。该理论启发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创造自然语言交际环境,注重可理解输入,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降低学生的"情感障碍",最终促进学生吸收"可理解输入"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经典,在其中的"创世说"中,上帝创造男女两性的目的不同,对两性罪错的惩罚与处置也不同,这些不同表现着人类两性的不平等,本质上是当时社会男性统治地位的反映.两性不平等的观念被涂上了天然的、神圣的色彩,从而对后世社会、包括当代社会的男女地位之差别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西方文化中两性平等的长久缺失.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也是康拉德写作的灵感来源。《吉姆爷》一书中,康拉德从原罪主题、赎罪主题以及新生主题三个方面对圣经原型进行了阐释和创新。通过重现圣经的原罪故事,康拉德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也突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收惩罚这个层面上,而是把主题上升到勇于接受苦难,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认...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因受从小熟读的《圣经》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与人们熟悉的《圣经》中夏娃人物形象相对应或平行,形成对位,目的是将圣经原型人物作为一种参照物,从而使作品在对位平行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生态伦理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宗教,但基督教也被认为是最以人类为中心的宗教。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教义和圣经的解释形成了自然不存在神性,上帝在造物之外的思想,并用这种思想指导教徒的行为,将人类引入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面对生态危机,生态神学家又开始重新阅读经典教义,从中发现生态意蕴,并且努力建构新的生态神学,这将有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沃尔特·惠特曼的《亚当的子孙》成书于1860年的第三版《草叶集》,这一诗集充斥着惠特曼对于男女性行为的直观描写。惠特曼在这一版新诗集的里补充了《重回世界花园》一诗作为诗集开篇,诗中他以《圣经》中亚当的口吻呼唤人们重回伊甸园。以宗教视角对该诗集进行文本重读,可以发现该诗作为对前一集《草叶集》的补充,旨在呼吁美国人民解放清教教规中被束缚的肉身,通过肉体的神圣化,信教者才可以在精神上得到上帝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作者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信仰上帝主宰一切,享有绝对权威,人对上帝旨意的违背使人类处于罪和痛苦中。本文试图从基督教原罪思想分析小说中船长亚哈的悲剧性,并揭示小说的主题是从宗教寓意上对人类极端个人主义的警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普米族创世史诗《帕米查哩》、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白族创世史诗《创世纪》、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做为研究对象,运用俄国民俗学家、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分析这八首南方创世史诗的角色类型,厘清其故事发展结构,并最终据此提炼出创世史诗的一般模型。  相似文献   

14.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悲剧,莎士比亚一生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人、祈祷、爱、伪善和报复构成了《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的主要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17.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作为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掉一代的圣经"。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的美国。在当时以白人文化为美国主导文化的时代背境下,小说中的两位白人主人公迪安与萨尔确尊称黑人为"上帝",并希望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本文拟从分析小说中黑人成功的事业和家庭入手,挖掘出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亚文化代表之一——黑人文化背后所掩映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丁·路德孜孜不倦地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他的德文《圣经》版本最终成为权威性版本。路德的德译 《圣经》工作,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德语的统一规范乃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