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仅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葛娟 《中国科技投资》2013,(Z1):148-149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消解两代人隔阂,需要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首部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的文化身份背景,从作品中母女二人的身份和作品中出现的中国意象的角度指出《喜福会》的文本内容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同时体现了"第三空间"成为小说内容载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喜福会》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喜福会》为首的华裔文学中,侧重赞扬女性的独立美德,而贬低华裔男子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在创作时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具体分析《喜福会》一书中出现的华裔男子形象,再具体分析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作家们都普遍去贬低或丑化华裔男子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选择母女关系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表现母女之间存在的矛盾。本文分析这种矛盾产生的由来,其深层根源和解决的过程,以揭示华裔家庭面临的困扰,暗示母女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些困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本英语华裔小说相关的文学评论主要有五个角度:文化﹑小说主题﹑与其他作品对比﹑政治﹑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还有关于《喜福会》三种译本的翻译批评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华裔美国文学范围成为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涵盖着文学主题的研究和美国文化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本质量各有不同,但是数量有限,因此,具有研究价值也是各有取向。以《喜福会》汉译为例,这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也是他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论文以《喜福会》汉译为例,针对华裔美国文学汉译杂合翻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徐正唯 《新智慧》2005,(14):i005-i005
《红楼梦》第28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讲宝玉等人在冯紫英家酒席上行令。宝玉说:“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个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个字的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里描述了四对性格各异的母亲之间的文化寻根之旅,描述了女儿们从文化的失落到对自身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寻找的过程。本文从作品里的母女关系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探讨文化的共通性,着重分析了女儿们的文化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2.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3.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6.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7.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8.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王充闾新著长篇历史文仕散文,反映了他对文学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该书以现实主义的历史理性原则展现了张学良作为"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的人格魅力,并以自主性建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性建构完成了对这一人格的现代性诠释。辽宁省美学学会邀集评论家从"心灵传奇与理性建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历史文化散文的诗生""‘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图谱’的文本间性"等视角对该书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喜福会》中许家四代人的故事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归纳,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则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相关隐喻的认知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人物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差异背后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究《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特点和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在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却被弱势的本族文化所束缚,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生活在夹缝当中。本文试图介绍华裔美国人在祖国母亲中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以及他们在美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同时分别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剖析形成这种双重文化压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新一代的华裔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达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