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强势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为解释网络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模因论出发,结合模因传播原则,以"杯具"网络新词为语料,考察其语义生成与语义变异,提出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的独特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以“杯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过去对它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文化、美学等方面展开的,很少对其生成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在收集、探讨网络谐音词流行语的基础上,以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下的两大组成框架——"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支撑,用当前网络流行的谐音词"杯具"为例,对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按照Goldberg"形式——意义——功能"配对的构式定义,网络流行语"××体"也应归属于构式范畴。但流行语"××体"构式的表现形式、能产性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构式范畴,这种构式更加趋向为一种话语标记,是一种特殊的构式。同时,"××体"构式本身所具备的意义更趋向于该构式功能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流行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表情符号、汉语、英语等,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在概念整合理念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网络流行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21世纪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流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新颖活泼、时尚简约、生动幽默、个性十足等鲜明特性。本文结合这些特性探究了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作为“数字的一代”,是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主体。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变异,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满足青少年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找到群体归属感,并为青少年提供一种参与社会的途径。同时,这也是青少年亚文化的映射。在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了解并探究网络流行语,及时洞察青少年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用创新的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在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价值冲突中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逻辑辞典》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动态表达形式的体现,是一段时间内网上广为流传的热词和热语,是社会人文环境变化的显示器。本文收集了2008至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为语料对象,运用生态语言学的观点,如语言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对其进行探究,研究结果为网络流行语的多样性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造词的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不差钱吗?你的人生茶几上杯具多还是洗具多?你吃的不是面而是寂寞?你被开心、被就业、被慈善了吗?你敢玩"跺猫猫"吗?你是被强拆迁的"纳威人"?你和贾君鹏是什么社会关系?你家是蜗居还是楼歪歪?  相似文献   

9.
虽然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网络流行语却早已大行其道,受到大学生的一度青睐。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很高,并且随学历递增,而他们的渠道主要是微信、QQ等即时通讯;虽然大学生广为使用网络流行语,但他们主要用于网上聊天与日常聊天;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是语言朝新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使消息传播得更加简洁与生动,其精华部分是可能最终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正式语言一部分的;但对其消极影响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支持政府对其引导与监督。这呈现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整体态度,期待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变体,具有超越语义特征之外的文化内涵。本文将翻译目的论引入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析,向渴望了解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有效传递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是汉语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翻译理论对分析和研究网络流行语中包括的实时语义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及翻译的规范和技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虚拟空间的主流话语。它以其简洁性、创造性以及幽默性而广受青少年的喜爱,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体现了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青少年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中学生喜欢说"晕"?为什么大学生三句话不离"郁闷"?本文试图通过对典型校园流行语的梳理和分析,探寻其中隐含的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与产生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网络流行语,从隐喻象似性角度出发,阐释其来源、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传播着人们的心理。网络语言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流行起来,成为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近几年来,众多网络流行语衍生出来,例如"给力"、"雷人"等,它们不仅成为青少年们的口头语,而且被广泛用于报纸、新闻媒体中。图式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作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本文试从图式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所谓网络流行语,就是人们创造的并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近几年,人们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群体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运用系统功能语言下的评价理论,对2011年和2012年期间的部分国内热门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积极话语分析,以帮助人们认清其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含义,对其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其承载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形成有力的影响,而粗糙、戏谑、调侃、看似创新而又板结化的表达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管理和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认识网络流行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对"微博"的认知与使用更是趋于一种常态和稳定,人们对"微博"的熟知更是到了一个火热的程度。在这种依托"微博"、"豆瓣"、"人人网"等社交媒体(SNS),联合传统媒体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与前几年也有着新的变化,那么本文也将探究在网络流行语所反映在这一变化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语言使用频率的提高,网络流行语丰富多变,不断产生新的网络新词。本文通过搜集"佛系"格式的词,从"佛系"的来源及词义、"佛系"的用法及使用特点、"佛系"的语用价值、"佛系"流行原因及"佛系"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这五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佛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模因来源非常广泛,影视歌曲、学习环境、网络生活、时事新闻、高科技等元素是其重要模因来源;其载体主要是网络和手机;其表现形式分为仿拟模因、谐音模因、析词模因、转类模因。研究大学校园里的模因现象,旨在透过语言洞悉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生活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