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信息经济学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成因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如何将这种信息不对称降至最低,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易双方中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二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三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用方面的地位都是比较清楚的。信息不对称按发生的时间划分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的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瞒相关信息,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对信息劣势者造成损害。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指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当个人或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却不能按照这一利率获得资金,此时就称他们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DeMeza和Webb(1992)将  相似文献   

4.
李瑞红 《新理财》2014,(2):47-49
商业银行发生不良贷款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银企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以及信贷流程前后环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不拥有的信息”。也可通俗地解释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在会计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计信息不对称同会计失真一样,已被会计界所重视。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导致会汁信息不对称,而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也会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目前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涵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参与博弈的各方中间某些方拥有的信息,其他方并不拥有。信息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是在委托——代理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这里的委托——代理人关系泛指任何一种非对称交易或关系,交易或关系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信息经济学的目标是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寻求最优的制度安排,即设计一个最优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委托代理关系并不必然导致"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核心是动力问题,如果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和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完全一致,则不  相似文献   

7.
一、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其在银行的经营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一是上下级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大型银行来说,目前大都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营业所)等五级组织架构,信息传递链条较长,且信  相似文献   

8.
王祥胜 《理财》2012,(3):18-19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金融市场上已不是新鲜事儿。信息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证券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全球金融市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与之相伴的投资者权益保护也是金融市场完善中难以逃开的话题。我们不妨看看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场在投资者权益保护上都有哪些建树。  相似文献   

9.
周延 《济南金融》2005,(1):43-45
保险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保险市场的不对称信息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文章从分析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着手,指出信息不对称对保险业产生的种种弊端,最后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保险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保险市场的不对称信息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文章从分析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着手,指出信息不对称对保险业产生的种种弊端,最后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丽琴 《甘肃金融》2001,(12):33-33,39
现实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说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作逆向选择,是银行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交易的一方拥有某一(些)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不拥有相应的信息,或者说是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的事前不对称信息,当事人隐藏知识信息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的不对称信息,当事人隐藏行动信息的可能性比较大,它们将使得当事人作出逆向选择,使得另一方当事人可能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2.
博弈论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保险业作为信息不对称最为集中的行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保险人的违规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困扰着保险界。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本的逐利本性逐渐显露,企业开始释放负的外部性,导致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我国保险业全面放开以来,保险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主要表现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和顾客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求我国保险公司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平衡,实现总体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孙晶  李程 《中国信用卡》2007,(11X):38-41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缺乏了解,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交易效益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学理论,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两种情况,即逆向选择是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而道德风险是交易后的信息不对称。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保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海骥 《海南金融》2003,(12):44-46
保险经营活动中交易的双方在保险知识、保险技术、业务经营情况、监管信息、私人信息等多方面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保险关系的确立和确立后的牢固程度,进而对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生影响..治理保险信息不对称,必须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加快中介市场的发展,规范信息披露,完善和发展保险技术,完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6.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涉及不对称信息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其中,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或知情者称代理人,而信息劣势的一方,即不知情者称委托人。按照不对称信息存在的时间分类,发生在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模型称为不利选择模型,签约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称道德风险模型。按照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可以分行为的不对称和知识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流行趋势的新理论,其基本命题是:任何市场参与者都具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在任何一项市场交易或经济活动中,买卖的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经济运行实际是一个黑匣子,市场参与者的活动过程总表现为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在商业银行零售贷款经营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贷款者对借款者不能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准确决策,并最终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招投标过程是投标方与招标方之间以及投标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到处充斥着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现象——招投标双方都拥有不同的私人信息,一方常常  相似文献   

19.
胡经生 《上海财税》2001,(11):34-36
道德风险是指经济交易中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具备从事有利于己方行为的可能。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无法避免道德风险的存在。中国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是道德风险存在的最根本原因。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分布于上市公司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机构、大户与中小投资者之间,以及各市场主体与监管者之间等。  相似文献   

20.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诱发市场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影响市场功能的失灵和市场效率的损失。对于存在大量不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作为信息缺乏的一方,信贷供给者宁可放弃一些交易机会也不愿承担农户的信用风险,即所谓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农户往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发生"道德风险"。基于此,本文在利用"信息熵"工具分析了农户信贷需求与决策之后认为,通过农户主动的"信号传递"和信贷供给者设计出的一系列不同信用风险下的包含信息监督与激励机制的信贷合同是可以化解上述机会主义行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