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益是人的行为动力与获得幸福的主要源泉。幸福是对利益的认识及其追求与获得利益的心理体验。幸福之于利益有更深层的价值意义,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与利益获得,金钱是幸福的基础而不是幸福的全部;幸福之于利益有更现实的道德意蕴,道德追求内涵幸福,且道德对于幸福有着工具性意义;幸福之于利益有更广泛的贡献意蕴,个人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利益群体,所以人的幸福只有在利他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实现利己与幸福。  相似文献   

2.
阅读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后,笔者认识到:人的幸福离不开道德;完美的道德人生是道德认知进一步深化的体现;生命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蜗居》是一个反映当下大都市青年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进行艰难抉择的故事。从哲学意义上看,故事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在追求各自的主体意义上的幸福,这其中必然折射出主体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道德选择。何谓幸福?《蜗居》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描述着当下都市生活的幸福指向。  相似文献   

4.
幸福法治论     
在应然意义上,法治是幸福的保障,幸福是法治的应有之义。而实然意义上,则可以通过法治幸福指数的构建,让幸福判断法治建设的成效,让幸福解释权回归公民自身。进而得出幸福法治应该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应将人民幸福作为评价法律的依准,切实保障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网络不只是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它也涉足大学生的幸福观领域.科学利用网络的功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潜在优势,在享受网络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力量来逐步树立积极的幸福观,使大学生能够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氛围和感化育人的高校教育平台,把道德内化于自身,自省自律,自尊自强,在道德养成中细化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水准,提高幸福指数,构建科学幸福观,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境界--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境界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求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求真的目的又是为了给人类带来幸福从而实现善,达到真和善的统一就是美。企业家在带领企业创造物质财富即求真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实现着自己的善。并在真善的统一中塑造了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追求和现实的发展证明“中国梦”即是“幸福梦”,“中国梦”的根本归宿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中国梦”之幸福是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具有阶段化、差异化、公正化的特征。未来“中国梦”之幸福的发展向度将在“两个百年”目标中、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在共产主义理想中实现幸福的最大化、最优化和持久化。  相似文献   

8.
"幸福悖论"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正发生于中国相对富裕地区的一个显著性社会现象。不同于经济学主要经由外在经济发展指标去推断个体内心幸福的做法,经由对经济学"幸福悖论"命题的理论反思与发生在珠三角西岸城市顺德"幸福悖论"现象的实地考察,以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思想导线,从社会文化价值整合角度去诠释文化及其向度如何影响幸福以及这种影响背后蕴含的社会治理意义,即对"为什么不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做出一个文化层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道德维系。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道德资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道德资本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维度,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要以道德资本建设为契机,推进产业集群的新发展。一是,培育道德资本,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文基础;二是,运用道德资本,奠定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比较了西方哲学家们对知识与美德关系的异同。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家们大都认为德行和知识密切相关。但对于知识、幸福的内容以及获得知识、幸福的途径上不一而语。我认为伊壁鸠鲁的观点更贴近于当代现实生活,并且分析了生产力范畴嬗变时期知识与道德同步建设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教育不仅指向未来,更应该关切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涉学生的幸福体验。学校生活是一种有意义、有生命力的幸福体验。教学中幸福意义的建构,应本着师生间交往,从批判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两个维度展开。学校中的非教学生活,更应凸显向善的人文关怀,超越现实,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2.
建筑术(architectonic)的问题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一直都是重要的。康德所理解的建筑术是一种理性的先天架构。从康德全部思想体系中的先天思想如何层层演绎和推理角度,可以探究其思想建筑术的线索;从康德德性论道德形而上学基本概念和论证出发,可以考察其建筑术之运思。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德性论中也存在建筑术,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建筑术,可以深化对两种德性论建筑术及其道德意识结构的理解。康德的德性论建筑术是一种道德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道德意识结构,即德行(Tugend)的存有论是行动出于德性(Sittlichkeit);而亚氏的则属于目的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的道德意识结构则是灵魂合于逻各斯的中道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的现代意义上的自律,是道德主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并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主动自觉自愿地遵从和践履社会道德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持久的道德品格。就其本质而言,是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统一,是对主体实然道德状态的超越。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扭转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大大提升了民生“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以其特有的功能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德与法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我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受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及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信仰被淡化或边缘化,出现道德信仰危机。合理运用道德体验模式,重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是对人类主体道德人格的真正尊重,是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人的主体性道德内涵的一次回归与发展,在此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人实际是指类存在意义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相似文献   

18.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解决人生和谐问题,即个人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等问题,从而获得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幸福观进行了深刻、全面、系统的阐述,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天,他的德性幸福观对于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进行道德建设,仍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正确地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指导其他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