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澜沧江为一条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国际河流,本文通过对澜沧江流域云南境内地质构造(含地震)、降雨分布、植被分布、人为加速侵蚀和水土流失现状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中游地区的隆阳、云县、昌宁、风庆、巍山为水土流失影响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现状云南省山地占94%,仅6%为山间盆地,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有六大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怒江水系和伊落瓦底江水系)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故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加之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低等原因,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过度和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直接给长江中下游生产和建设带来严重威胁。新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3.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3000米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余户的小村落。  相似文献   

4.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3000米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余户的小村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云南民营企业如何进入、开拓、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及竞争优势产品,帮助云南民营企业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为云南省政府和云南民营企业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双赢”合作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一、广西环境存在的问题(一)生态系统退化。1.森林面临的问题较多。一是森林林龄结构和树种结构不合理。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广西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布面积多,林龄结构不合理。此外,由于天然林减少,人工林增加,导致树种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二是森林面临的各种危害较多。2.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和实际调查结果,广西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1.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澜沧江、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也是全国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利用1960~2013年三江源境内13个气象站点的月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样条函数插值法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气温突变前后三个源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针对气候变化分别为三个源区提出可持续发展适应对策,结论如下:(1)三江源及其三个源区年及四季气候均呈暖湿化趋势。(2)三江源年气温发生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明显增多;春季气温突变后,澜沧江源、黄河源冬南部降水明显增多;夏季气温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明显增多;秋季降水空间分布在气温突前变后变化不明显;冬季气温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持续减少,黄河源东南部降水明显增多。(3)气候变化下澜沧江源区可持续发展适应对策为合理使用水草资源、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黄河源区为控制源区人口数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长江源区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及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三江源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状况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高度为3335-6564米。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区内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干流长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旅游合作如火如荼般地开展,旅游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对进一步推动次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增长极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支撑下,以次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的总体设想,重点打造以澜沧江-湄公河水上旅游线为主轴,中部陆路跨国旅游环线为中心,东西水陆跨国旅游环线为两翼的旅游圈层结构,形成环环相扣、辐射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企业用TOT项目方式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研究。详细阐述了中国企业用TOT项目方式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战略措施体系设计、风险 ,为中国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水土流失经济损失与生态价值损失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善伦  尹民  孙希华 《经济地理》2002,22(5):616-619
介绍了山东省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其危害,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和生态价值损失的计算方法,建立经济损失计算模型,提出水土流失生态一经济面积边际比的概念,计算山东省县域边际损失比,并对其进行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动态监测和评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充分考虑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及时掌握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本文就主要以74省道三门健跳至黄金坦段改建公路工程为例,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果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黔、桂的岩溶是我国最集中的分布区域。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对其成因及治理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两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恶化生态环境、引发黄河水患、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危害农业生产、导致贫穷落后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中、老、缅绿三角地区位于澜沧江—湄公河与西双版纳南腊河的交汇处,是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的结合部,这里有中、老、缅三国244号界碑,是一脚踏三国之地,河流在此交汇成“T”字形状,将中、老、缅三国的土地分开。江中水流湍急,两岸森林茂密,地势陡峭险要,生态风光迷人。绿三角地区不仅是拟议中的“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的重要节点,而且自身也具备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因此,笔者根据对绿三角地区的多次考察,提出“中、老、缅绿三角民族生态公园建设构想”,该构想以“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建设为依托,以云南旅游强省、西双版纳旅游强州发展战略为指导,将绿三角建设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以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为核心的跨国公园。笔者以为,这样一个跨国公园的构建,应当能为和谐边疆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在工程实践中.永久性的水土保持措施都能够完成,而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重视不够,通常不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导致水土流失量很大,若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城市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并危害其身心健康、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在分析了该流域旅游开发的资源、市场、交通和接待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而城市景观生态化成为近几年研城市水土流失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从景观生态角度看城市水土流失,其具有城市水土保持的地域综合性、城乡二元景观异质性、城市化造成的过程化影响三个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城市水土流失已经建立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效应特征、评价体系和水土保持在内的研究框架,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也是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