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无被害人犯罪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刑法中规定的较少,但随着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和现实考察的不断深入,社会的越轨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型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广泛讨论。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问题应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有关"无被害人犯罪"问题所涉及的聚众淫乱罪和"高利贷"问题的刑事立法提出薄见,以期使其在刑法规制上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2.
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入手,探讨新时期下我国刑法的犯罪化的任务和非犯罪化的使命,指出未来刑法将循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双向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3.
谭兰花 《时代经贸》2006,(11Z):98-98,100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犯罪呈现了多样化和新型化的趋势。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犯罪时间选择的特定性;对犯罪空间选择的特定性;对被害人选择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4.
陈争尧 《经贸实践》2016,(3):353-354
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精神疾病患病率是13.47‰.精神病人犯罪给公众带来了极大恐慌,增加了社会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屡有精神病人伤害无辜的案例折射出国家对精神病患者的监管举措和保障制度尚存漏洞.从刑法的角度,我们应当认识到精神病犯罪现有立法在认定方法上、强制医疗上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更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完善立法.精神病犯罪立法的完善应当从精神病人和被害人两个方面进行.被害人是精神病犯罪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应当加强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权利救济.对于精神病患者,应当从责任认定、家庭监管、强制医疗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丁娟 《经济论坛》2009,(4):138-140
打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心,但仅仅重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极易产生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漠视。鉴于知识产权犯罪中被害人的特殊性及其对获得实际赔偿的渴求,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等可以真正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6.
银行因其自然属性,被称为“生来性被害人”。近年来,针对银行的犯罪日益增多,形成“银行犯罪”的现象。新弄法典中设专节规定惩治危害银行的犯罪的条款。本提出“银行”的概念,即以牟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违反银行管理法规,妨碍银行正常业务,破坏银行管理秩序,损害银行利益,依法应受弄法处罚的行为。明确该类罪的范围,描述其犯罪特征,简要介绍几种党风的具体“银行犯罪”。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发生的大案要案来看,贿赂腐败日趋渐多,行贿成了导致腐败的必然因素,受贿犯罪与行贿犯罪成为一组对偶犯罪。为了预防受贿犯罪,遏制腐败现象的继续产生,本文试从行贿犯罪的成因分析出发,了解行贿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因,探索行贿犯罪的控制方略。 一、社会转型期行贿犯罪的特征 1.犯罪对象向高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渗透蔓延。从当前查获的贿赂案件来看,行贿对象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而且存在着向党政机关的高层领导干部渗透蔓延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商业、供销、物资等系统、部门权力较集中,行贿人“寻租”…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犯罪收益的追缴主要规定于《刑法》第64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相似文献   

9.
一、“涉网犯罪”特点 1从案件性质来看,以抢劫、盗窃等侵财类犯罪居首; 2.从犯罪年龄来看,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案件居多; 3从犯罪职业情况来看,无业人员占主要成份。一是网上不健康信息引发犯罪。由于缺少监管,网络常常成为某些色情信息与音像制品的传播者,而未成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分辨事非、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往往会引发一些刑事案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犯罪恐惧理论,提出食品犯罪可以引起恐惧的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亲身经历食品犯罪受害与从网络获取食品犯罪信息的人中,恐惧比例最高,并且他们认为通过公众参与和完善立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或缓解其恐惧。基于调查的结果,探究食品犯罪恐惧与控制恐惧措施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由于食品犯罪恐惧是有食品犯罪引起的,不论是直接控制食品犯罪恐惧还是控制食品犯罪的措施,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刑法理论重点关注犯罪人的行为,很少关注被害人,被害人自身的因素也较少被纳入到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确定过程中。而某种程度上被害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往往起着刺激和推动的作用。要充分认识被害人过错的基本特征,并能从主客观角度认定被害人过错。西方学界提出了对被害人进行刑法意义限制的“分担责任学说”和“应受谴责性降低学说”两个学说,我国应以后一学说为指导完善我国刑法及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把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是否应将“性贿赂”入罪,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围内是存在争议的。准确定义性贿赂的概念,把握其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从性贿赂的危害性、调查取证方面的特殊性等方面探讨性贿赂是否应当犯罪化,有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金融犯罪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由法人参与的危害社会秩序行为日益增加,肯定法人犯罪主体性问题,由法律明确法人的范围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范畴,完全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法人金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其以法人的名义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进行,因而更容易得逞,也更具危害性。认真研究和分析法人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助于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和成人化等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密切联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原因,都极大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着重从其心理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寻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文化的引进,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下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原因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岁的我国公民的行为触犯了国家刑法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呈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倾向,未成年人杀人、抢劫、伤害、吸毒案件逐步增加。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加,究其原因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特殊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因素。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强化家庭预防犯罪的功能,抓好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预防犯罪的作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工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较为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经济犯罪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秩序与经济安全,因此对于这种新型犯罪形式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应给予充分的认识与关注。针对网络经济犯罪案件不同于其他传统案件的特点,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此类犯罪的侦查措施,从谋略的使用到特殊现场的勘查,将传统的侦查措施与特殊的侦查环境相结合,力求在网络经济犯罪的防范打击中提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庆阳市近五年来青少年犯罪现状的调查,从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对策措施,为解决庆阳市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