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农业垦殖论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明清时期,人口急剧膨胀所形成的巨大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促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由于此前的宜农土地垦殖已趋向基本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省际山区、江湖河海滩涂、沿边僻远地区等。与此相应,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重要条件。垦殖扩张所及的不少地区,都以玉米和红薯为主要种植作物。受上述诸因素影响,明清时期农业垦殖过程中体现出盲目性、强争性、粗放性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局部专业化生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垦殖效益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至今不可忽视。从社会经济方面言之,明清农业垦殖的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扩大、粮食生产量增加——从而对养活膨胀的人口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调和了地区间的开发不平衡状况以及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等方面。除此之外,垦殖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诸如对森林资源及其它植被的过度浪费和破坏;必然引起的水土流失,致使“山形骨立”,江湖淤垫;众多山区林产品趋向枯竭;动植物资源品种急剧减少以及对气候调节功能的削弱、自然灾害的增多加剧等;过度的垦殖,盲目的农侵牧、牧改农引起的大面积土地沙化;还有因围垦而导致的河湖水面积急剧萎缩,由此造成的调蓄功能的破坏和灌溉效益的丧失以及对航运、水产以至于气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区围垦过度与山区毁林垦殖的紧密联系不可忽视,二者不可孤立看待。治水治山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洞庭湖的兴衰、演变与湖垸农业的关系;认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是长期泥沙淤积与大规模围垦的必然结果:泥沙进入洞庭湖淤积,是形成湖垸农业的基础;围湖垦殖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大规模围垦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湖盆的急剧萎缩,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湖垸农业就是一部先淤后垦、先垦后围、围湖垦殖、湖垸转换的历史;在分析洪涝灾害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退田还湖区几种替代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沿海和沿江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已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4.
记者获悉,近日浙江省俞州市三门县洋市涂淤涨型海涂区域农业围垦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复的区域用海规划。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沿江地区包括47个乡镇、636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170万。总面积1934平方公里,是江苏沿江农业开发的核心地区之一。通过构建绿色走廊、观光走廊和产业走廊,南通市找到了沿江农业开发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平阳县滩涂资源十分丰富,仅宋埠至西湾就有8666.7ha。据此,平阳县政府努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将筹集15亿巨资,进行海洋开发利用,日前投资5.09亿元的围垦1453.3ha滩涂的近期工程已全面动工,进展顺利。据了解,早在2000年1月,平阳县政府即采用“建设———运营———移交”的模式,建设开发围垦工程,经过两年建设,已使西湾围垦工程初具规模,累计完成土石方34.6万m3,围塘养殖333.3ha。今后西湾围垦工程的主要功能除作为农业、养殖业、水果林基地外,还用于发展工业,交通、旅游、房地产等,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矛盾,为城市的拓展与…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供给是有限的,现有耕地又因各种占用锐减,因此迫切需要增加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围垦是江苏省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对缓解江苏用地日益紧缺的矛盾,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用模糊理论对条子泥围垦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从养殖收益、农业生态收益等方面分析该项目的社会总效益。量化分析各因素对条子泥项目的影响,并从理论方面分析条子泥建设对东台市的巨大影响,从而得出条子泥围垦项目的建设社会效益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江苏在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誉。近年来,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化经营,使江苏农业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农村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农村基本脱贫,实现向小康的跨越,苏南、沿江部分地区正在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9.
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诸英  顾芳 《中国农史》2006,25(1):56-65
洪武时期,旧有圩田得到迅速恢复;建文至正德期间,圩田有较明显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富豪围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圩田发展与蓄水防洪的矛盾已经凸显;嘉靖以后,水灾呈现加剧的趋势,除固有的自然因素的原因外,过度围垦、民人渔利、修防低效等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圩田的治理有新的进展。圩田在皖南平原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黎仕明 《中国农史》2006,25(3):110-116
农业为城市发展之基础。20世纪上半叶甘宁青地区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较大增长,随之而来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扩大化则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掠夺式剥削都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迟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既推动又制约的矛盾关系正是甘宁青地区贫困与落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港口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滩涂围垦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为了协调围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围垦的理念应运而生,其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探讨了生态型围垦的内涵和意义,对生态型围垦技术、生态型围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生态型围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扬州市邗江区充分发挥沿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沿江新型农业板块,围绕规模开发、产业开发、科技开发、扶贫开发、联合开发,全面实施“四个万亩”工程,沿江农业开发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为沿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拓宽了城郊农业发展的平台。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沿江农业开发取得实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在改良土壤、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同时,配备了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共开挖疏浚渠道374.8公里,配套农桥、涵洞、泵站等建筑物7651座,修筑机耕路135.8公里、衬砌渠道86.98公里。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和改善灌溉面…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黄河水患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收成歉收,并形成新生垦殖淤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阻碍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通沿江产业发展对支撑长三角发展、拓宽上海发展区域、引领北长江、辐射中西部地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南通沿江地区生态与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实现南通沿江地区生态与产业双赢。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宽阔的长江口将中国东部沿海一分为二,给该地区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带来极大的影响。浦东——崇明——南通越江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首先,以它为骨架而构筑的“交通大走廊”将使中国东部沿海连成一体,从而增强浦东开发开放的幅射力,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江苏省启东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导产业的逐步形成,为沿江农业开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启东市农业产业规划的全面实施,不仅构建启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也为该市沿江农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人多地少,土沙地薄,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以种植旱作为主,旱改水以后逐步形成水早轮作制度。70年代又发展了以麦—玉米—稻为主体的双三熟制,8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稻麦二熟又成为该地区的主体种植制度。实践证明,耕作制度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该地区每次耕作制度的改革,都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旱改水改善了该地区的生产条件,双三熟制的推广对提高该地区的复  相似文献   

18.
发挥沿江优势做强旅游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旅游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精致农业产业”。当前,农业休闲观光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光农庄、休闲农场、民俗旅游等绿色旅游热潮正席卷全球。江苏省大力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800里沿江黄金岸线热潮涌动。在沿江发展农业旅游.在农业与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经济》2013,(10):29-33
8月份,全国农业生产出现“北涝南旱”情况。东北地区降雨偏多,导致松花江、嫩江等河流超出警戒水位,部分低洼地区及沿河地区玉米、水稻等作物遭受洪涝灾害。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和干旱叠加导致湘黔渝赣浙鄂皖7省市农业生产受到较大不利影响,一季稻、玉米、棉花、茶叶、蔬菜等作物受灾较重。尽管8月下旬,台风带来的降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伏旱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地区一季稻、玉米等作物所遭受的损害已无法挽回。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其农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本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1997~2002年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在重点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