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年来,新闻诉讼频频亮相法庭,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新闻侵权的形式,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新闻工作者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明确舆论监督是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特许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报道免于承担法律责任的权利。明确遇到新闻官司记者和新闻单位的可抗辩事由,明确新闻报道享有哪些特许权。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第一起新闻官司发生在1987年,上海某公司业务经理杜某一纸诉状将《民主与法制》杂志两名记者告上法庭,诉由是两位记者采写的通讯《二十年“疯女”之谜》涉嫌诽谤。自此之后,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追究新闻媒体法律责任的新闻诉讼屡屡发生。确实,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新闻纠纷诉诸法律已在所难免。在“新闻官司”频频发生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实现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舆论监督自由,实现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知晓权,维护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提升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不当对法治建设有诸多的负面影响,它损害了司法独立、司法权威性以及司法形象。要避免新闻舆论监督失当现象的发生,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其次,法律部门应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最后,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从而规范新闻舆论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陈小宁 《魅力中国》2014,(13):280-280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的人员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记者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只有遵守社套公德,切实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才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5.
付东  徐飞 《黑河学刊》2008,(5):59-59
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网络的借入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构成等因素,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只有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为百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篷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媒体种类和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一般性报道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新闻策划是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丰富的生活底蕴,不断增强驾驭新闻事件全局的能力,才能搞限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网络新闻报道经过近一两年的飞速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总体看来还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只有改变新闻媒体网站内容单一、信息雷同的现象,增加原创新闻数量,推动新闻媒体网站内容及服务综合化;改变新闻媒体网站报道浅显、解释性不够的缺陷,推动新闻媒体网站报道及分析深入化;改变新闻媒体网站形式单调、表现力太弱的缺陷,充分运用网络传媒的多媒体特性。  相似文献   

8.
周长风 《理论观察》2010,(6):179-180
随着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缺少新闻策划的新闻采访,不仅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报道,而且也会缺乏报道连续性,不能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和特色。相反,如果新闻策划方案过多或过细,也会适得其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郑英丽 《理论观察》2006,(2):175-176
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别的重视,中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然而近年来,作为新闻媒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却屡屡发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未成年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方面的侵害。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做好未成年人的权益保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闻在各大报纸、电视、网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当前的经济新闻媒体报道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很多读者不愿看经济报道.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已成为新闻媒体完善的首要使命.文章从经济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读者提高经济新闻的关注度的策略,以便让经济新闻的传播实现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飞 《魅力中国》2013,(6):56-56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草根新闻。指的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市民新闻”,并给出这样的定义: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依.罗森教授最早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场波及全美,影响世界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王大江 《魅力中国》2014,(24):281-281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立命的根本,但是近些年来,假新闻层出不尽,影响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导致错误的舆论出现;侵害了公民的权利;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出发,研究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军丽 《发展》2014,(10):126-126
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必然要求。然而,新闻事业作为一项同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甚至新闻媒体自身的压力与影响,正是在这诸多有形与无形的"变数"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闻失实现象。一、原因(一)政绩观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爱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其实,新闻的事实性和新闻真实的政治性是两方面的,不能混为一体,更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新闻必须真实,哪怕是批评性的报道。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而是重视和  相似文献   

14.
张锐琦 《魅力中国》2013,(22):306-306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我国新闻的传播已进入品牌化的经营,要求新闻编辑自身具有创新的能力,对新闻编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编辑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关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行政复议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所享有的一项救济权利。但即便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使用也应在正当的界限内,否则将违反权利存在的宗旨。近几年,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行政相对人通过行政复议或是诉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市新闻官司不断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当然,新闻官司的增多,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化、法制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官司热现象背后的原因,一部分官司的确是因新闻侵权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17.
李堃  宋歌 《理论观察》2008,(2):165-166
当前,新闻传播载体和渠道越来越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传播内容和为受众服务占优势外,搞好新闻策划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创意的有组织的报道,其目的是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形成信息强势,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8.
剡根会 《发展》2008,(7):110-11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面临虚假报道、虚假信息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新闻公害”的泛滥,新闻道德与修养再一次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杜绝虚假新闻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公民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学界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主要有: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关系辨析,国外公民新闻的发展情况,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公民新闻的传播形态与实践,公民新闻之影响等。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学界引起高度重视并推进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媒的发展的实践推动了新闻报道的不断创新。报道的创新是要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来发现和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运用和创造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把握新闻采访技巧。1.建构关联,寻找平民化视角新闻媒体,应从平民的视角开掘出国家建设成就与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