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时,是从研究企业这个微观经济主体开始的,并围绕企业及其资本来展开。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单位,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组织载体。企业的性质应当包括企业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两个方面。马克思企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运动为中心,以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为主线,研究资本是如何实现增殖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组织制度、产权制度及管理制度,其发展演变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以商品为起点,依次论述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范畴的方法,分析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曾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对此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种方法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方法,不适用于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古代蒙古社会是一种前资本主义社会,其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揭示这种社会的经济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胡钧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2-18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到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补充定义的论述陈振羽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除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还必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作为“补充的定义”。①有些同志虽然并不象其他同志那样否认马克思提出过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补充定义,但是却对马克思关于上...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一种凝结人的劳动力的"物",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控制作用。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商品拜物教",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本文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解读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和破除方法,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由此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并非人类生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6.
典小钰 《理论观察》2023,(11):44-49
空间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要视角。“用时间消灭空间”以资本逻辑为内在动力,资本在对空间的占有中形成,在对空间的扩张中积累,在不断克服空间障碍的过程创造出资本主义新空间。资本空间扩张兼具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普遍有用体系”的深度。“用时间消灭空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表现为生产与消费中心的更迭嬗变,而且存在于资本主义协作生产体系之中;在流通过程中,“用时间消灭空间”表现为通过发展交通运输、重组空间结构达到节约流通时间、保证资本运动过程连续稳定的目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一方面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世界文明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本同质性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货币和资本都是马克思经济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资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解释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资本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一定数额的货币,但货币却并不是资本,在马克思那里这二者之间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有本质的区别。文章的主旨是探究马克思语境中的货币与资本究竟何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姚迈 《南方经济》1998,(1):21-23
本文通过理解马克思对股份制的有关论述,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也可以用;二.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基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三、正确理解股份资本是“社会资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虚拟化和金融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了大量篇幅对"虚拟资本"作了深刻分析,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有着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科学的分析工具,是其他金融理论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运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在当代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虚拟资本发展问题进行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本原始积累作为一个重的经济学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剥夺者”剥夺小生产者、“剥夺者”剥夺“剥夺者”和“剥夺者”被剥夺三个阶段,揭示出了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生成演化以及历史趋向。在此过程之中,马克思的价值立场与最终目标得到了彰显与体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从经济学入手,通过对商品、资本、劳动等要素的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全面异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现代性"病症,提出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改造来根本解决这种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巩建华 《发展》2007,(3):104-105
价值、价值的属性和价值决定基础的涵义各不相同,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商品价值具有"二重"涵义--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资本主义是"要素"和"资本"本位的社会制度,因此,西方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效用"之上,强调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主义则是"劳动"和"社会"本位的社会制度,因此,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劳动"之上,强调商品的社会属性.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具体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应该是"一主一辅"的"二重"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系统批判时期是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活动状况的成熟阶段。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探索,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将批判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最深层次,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深刻性。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刊登了朱钟棣同志的《马克思的外贸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文章在对马克思外贸理论作了初步的发掘与整理之后,认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者在第一方面“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中提出“是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引起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又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工业大资本家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前提”、“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斗争性减弱,好像他们已经被同化而丧失先进性。面对资本土义的这一新变化、新发展.有不少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却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并末克服,依然是危机四伏,矛盾环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原因.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制度无关.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失业问题,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的研究和理论对解决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失业问题也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就业职工下岗,就业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再就业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下岗再就业做初步探索,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纠正人们在就业上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产业后备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存在条件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发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比资本总量增长的速度快,而工人人口的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的增长快,于是就产生了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过剩工人人口。马克思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运动的规律,系统地提出了信用、信用制度、信用货币、信用资本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和利息、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等一系列科学范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信用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是从运动的形式本身考察的,分析了资本在循环运动中顺次采取的不同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分析,马克思揭示出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指出它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它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是资本主义阶级关系实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一篇中,马克思的分析主要限于资本运动形式本身,没有涉及资本循环运动所需时间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要把这种时间因素加进来.在资本循环中加入时间因素,就是资本的周转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失业矛盾和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的研究和理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