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云飞 《魅力中国》2014,(19):342-342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雷电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灾害之一,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人由于雷击而受伤,甚至每年至少有近千人因雷击而死亡,因雷击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如今,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智能化的生活也渐渐地被人民所接受.建筑电气化复杂程度增加,雷击事件更是时有发生。因此。防雷接地装置是否安装得当,是保证居民生活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防雷接地施工中的防雷接地装置的安装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气象观测设施都处在空旷的高地,每年因雷击造成气象设施损坏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处在雷电多发区的广东省,近年来集成化程度高、耐压水平低的气象自动站的普遍应用,因雷击造成气象设施损坏的事件呈增长趋势。文章就多年来广东省气象自动站发生的雷击事故调查、统计及分析,从防直击雷、防闪电感应、地电位反击以及等电位连接等方面分析其雷击事故原因,找出防雷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统计分析了江苏宿迁地区1960—2008年各县观测站雷电目测资料,发现年平均雷电发生30~32天,5~9月为多发期,7~8月是高发阶段,发生时数占全年雷电总时数的近70%;统计分析2001—2008年发生的雷电灾害,发现年平均发生5次,有近70%的雷击灾害出现在农村。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出现在6~9月,正值水稻移栽、旱作物播种、稻田田间管理的大忙时间,提示应提高农民的防雷意识和雷电灾害防患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防雷类别的划分是进行雷电防护的重要基础工作。马鞍山长江大桥是一座高大的构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比普通建筑物更大。在防雷类别划分实践中,为克服闪电定位时间短、稳定性不强及气象台站雷暴日观测资料的局限性,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出较合理的雷闪密度。文章结合对大桥沿线雷电电磁环境、雷灾、地质的调查勘测和对土壤电阻率分布特点的分析,确定校正系数k值,根据大桥结构特点,对大桥分段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最终确定防雷类别。  相似文献   

5.
雷电灾害是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雷电的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新乡市属于多雷区,年雷暴日25.8天,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居高不下,且时有人员伤亡。近年来,随着我市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政府对防雷工作重视程度不断争强,防雷工作的任务日益增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开发了《雷电评估自动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6.
雷电灾害是"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陕西省属雷暴、雷击多发地区,且由于高层建筑以及各种通信、计算机设备较多,雷电灾害威胁较大。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8年,陕西全省共发生雷电灾害294起,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相似文献   

7.
雷电灾害是“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陕西省属雷暴,雷击多发地区,且由于高层建筑以及各种通信、计算机设备较多,雷电灾害威胁较大。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8年.陕西全省共发生雷电灾害294起,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相似文献   

8.
冯建文 《老区建设》2010,(23):54-54
雷击是当前严重危害系统设备正常使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自然灾害,雷电释放的巨大能量,常常会带来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是南方地区)每年发生的雷电灾害在7000次以上,每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及以上的事故有几十起,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达上千人。  相似文献   

9.
管树森 《魅力中国》2010,(22):84-84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设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型广电设备设备耐过流、耐雷电的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发生雷电入侵,致使雷电灾害频发。前几年,我所在单位的部分由于防雷系统不尽完善,在夏季雷雨季节经常出现广播电视设备的电源部分、集成电路板的损坏。防雷成为广电行业一项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林剑平  郑琼花 《魅力中国》2010,(17):151-151
本文阐述了500kV变电站二次回路系统的防雷措施和弱电设备防雷产品的技术措施.并对雷击电磁脉冲入侵弱电设备的雷害机理进行了讨论,给变电站的二次回路系统防雷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和建议。同时考虑雷击点的近雷区和远雷区、工频过电压和进线段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雷电侵人波系统进行建模分析。这为防护雷电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高压变电所雷击保护研究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永红  魏周旭  董晨亮 《发展》2012,(7):115-116
目前,雷击仍然是危及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输电线路雷击情况的分析和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现状的阐述,总结了一些常规的防雷技术措施。尽管这些常规措施经常应用于实际的线路雷电防护中,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架空输电线路中要达到理想的防雷效果,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蔡永斌  蔡红 《西部大开发》2010,(8):47-47,57
随着绝缘导线这一技术的成熟及在10kV配电线路中的不断应用,配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10kV架空绝缘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容易遭受雷击而发生断线事故。笔者通过对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故障的分析和研究.找出雷害事故频发的原因,提出架空绝缘导线防雷问题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作为防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的路径地形相对比较复杂,雷电活动也很强烈,因此山区送电线路的雷害事故相对比较频繁,防雷工作也相对较复杂。本文就山区送电线路的雷害事故及防雷问题对输电线路中出现雷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同时阐述了山区线路的状况及雷害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铁路从开始建设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铁路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铁路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则稳居世界第一。随着铁路行业的持续发展,为电气化铁路提供电力的牵引变电所也会随之增加或增容,而雷击导致的外部过电压作为牵引变电所容易发生的事故原因之一,不仅会对设备造成损伤,还容易引发各类事故,因此对牵引变电所的防雷措施的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雷电灾害对架空线路的影响,对各类防雷方法和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阐述了多短针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结合其他防雷方法与措施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架空线路防雷水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做好防雷工作,保障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施设备安全运行,对保障民航飞行安全起到关键基础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雷电防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此在采用直击雷防护措施、天馈系统的浪涌保护措施、信号传输系统和电源的电涌保护措施、屏蔽与等电位连接、接地系统保护措施等综合防雷措施方面,必须注重系统性和每个细小环节,要注意与空管设备设施具体特殊要求和施工现场环境相结合,做到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同时加强防雷设施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技术人员防雷业务培训,提高整体防雷工作水平。保障防雷设施能发挥良好作用,防范雷击风险,降低空管设备设施故障发生几率,提高空管设备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为保证民航飞行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具体研究了民航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施设备防雷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雷击发生时,保护变电站设备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雷击发生时,变电站电气设备可能受到的干扰和损害,提出了变电站设计应采取的防雷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郭晔 《魅力中国》2014,(22):244-244
视频监控设备是安全防护和科学管理的辅助设备,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视频监控已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采用的视频监控设备均属微电子化产品,而这些电子设备承受耐过电压的能力非常低,雷击电磁脉冲的入侵和闪电所产生电磁效应都会对视频监控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坏。雷电成为视频监控设备损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做好雷电防护对保护视频监控设备越来越重要,下面将对视频监控设备的防雷防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于建筑工地来说,很多大型设备高度都较高,若防雷设施设置不当,很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加之,在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在露天工作,有的施工人员还在高处作业,因此,对防雷工作更应该加以重视。文章针对建筑工地现场的防雷工作做了探究、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宁凡  侯涛 《科技和产业》2024,24(7):82-85
传统的防雷方法主要采用避雷针、地网等手段来引导雷电流入大地,然而这种方法在应对电磁脉冲的干扰方面较为薄弱,导致防雷效果并不好。为此提出基于等效离子防雷技术的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御方法。首先,确定等效离子阻雷的安装位置,以便很好地覆盖基站区域;其次,设置大气电场雷电阈值,实时监测雷电活动;第三,实施雷电距离警报,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最后,利用等效离子防雷技术改变雷电自然路径,降低雷电对基站的潜在威胁。实验结果表明:与避雷针和接地防雷技术相比,基于等效离子防雷技术的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御方法能有效吸收和中和电磁脉冲,降低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和损坏,防雷效果更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