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企业交叉上市由于面临着更为严苛的信息披露与法律监管,能改善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与外部治理环境。通过2008—2012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进一步从股权结构的视角考察交叉上市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发现:企业的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均能对交叉上市的治理效应产生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交叉上市对非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相比,交叉上市对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投资不足行为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能够抑制公司违规行为。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和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的企业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和内部控制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交互效应也能显著抑制公司违规行为,这说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能够发挥“监督效应”,而且还能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联动共同抑制公司违规行为。此外,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风险来抑制公司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次从政府监管外生压力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自我修复的动态改进双重视角,考察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与董事会治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显著降低董事会治理水平,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以提升,尤其是在政府监管增强的环境下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在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下,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制作用,也需要企业自觉提高监管意识,持续修复控制缺陷,保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内外兼修共同提高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的治理效果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本文从独立董事网络的声誉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出发,选取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企业税收规避的关系。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企业税收规避有负向影响;与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司相比,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对公司税收规避程度的影响更强;管理层权力削弱了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对企业税收规避程度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引入企业价值后发现,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可以抑制税收规避对企业价值的减损。本文的研究结果完善了税收规避行为价值的研究体系,也为研究独立董事是否有效发挥治理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寻租的角度,探讨了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治理下董事的寻租方式,并进行了一般性的成本收益分析,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方面提出了遏制国有独资公司董事寻租行为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中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组织结构方面,独立董事的引入对董事会领导权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在运作方面,独立董事对董事长和CEO变更没有明显作用。研究证实独立董事在内部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发现学术型独立董事的影响力最为全面;企业型独立董事有着最为强烈的削减监事会规模的倾向;而具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内部治理机制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变革时代背景下,媒体这一网络化治理载体的意义和作用更为凸显。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避税行为视角考察媒体监督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媒体监督在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地治理作用,表现出媒体监督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媒体关注程度越高,企业避税程度越低;区分公司的信息环境,这一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内部控制质量差、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中,在内部控制质量和信息透明度高的公司中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发现肯定了媒体监督抑制公司避税行为的积极作用,并将媒体监督这一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信息环境同时纳入公司避税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对抑制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治理企业避税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政府干预视角,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为了确保上市公司管理层社会性任务的顺利完成,降低了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与只承担单项盈利任务的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强度明显要小.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地方政府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强度就越大.文章还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实施股权激励强度越大,公司治理因素并没有显著地影响股权激励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绿色信贷在改善企业环境治理行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审计定价视角出发,探讨绿色信贷政策引致的溢出效应。以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绿色信贷限制企业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能显著降低受限企业的审计收费。机制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引导受限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降低其环境风险以及环境治理中的代理成本,进而降低其审计费用。企业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降低审计费用的正面效应在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以及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地区层面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效用在银行业竞争更激烈、市场化程度更高以及政府环境规制更强的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丰富了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并从环境规制视角拓展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框架,运用2004—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考察盈余管理风险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存在其他变量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企业的股权集中程度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对审计定价存在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在公司内部治理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高管层持股对于公司内部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加快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降低企业风险,节约审计费用,改善公司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1.
刘雪林 《财会通讯》2013,(12):24-26
本文分析了创业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和影响,发现有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有更少的内部董事和更多的独立董事,使公司能够建立独立性和监督功能更好的董事会。另外,有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家减弱CEO的权力,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声誉视角,探讨了非正式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通过选取2012年至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就企业声誉与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声誉抑制而非庇护了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即企业声誉越高,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越少,隐藏程度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未持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企业声誉对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把企业声誉和内部控制缺陷隐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既证实了企业声誉具有治理的功能,又拓宽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9-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媒体关注是否抑制公司费用粘性。研究发现:媒体关注显著抑制了公司费用粘性水平,且随制度环境水平提高此关系越为显著。进一步发现其内在机理在于媒体关注能够抑制公司第一类代理成本进而缓解了公司费用粘性。因此,企业应合理评价媒体治理效果,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规范管理层行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重视媒体治理,强化媒体监督力度,降低对媒体的过度干预,督促企业更加科学合理地作出成本决策。  相似文献   

14.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引起审计费用显著增加,既可能是监督、激励效应所致,也可能是机会主义行为所致,研究清楚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导致审计费用增加,对认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治理职能、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2003—2017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将显著增加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支出,且审计费用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保险人积极履行监督行为、追求更高的审计质量所引起的,而非是其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即在较差的外部治理环境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监督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这一研究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推广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马茵  李妍 《价值工程》2019,38(35):1-4
公司治理中的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同等重要,如何通过治理提升企业的价值,是近些年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治理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基于衡量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变量,用托宾Q来衡量企业价值,通过对面板数据的研究,来验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相关因素对企业价值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内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监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规模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高管持股比例、高管规模、CEO两职合一均与企业价值不相关。该结论丰富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影响投射到资本市场,使得高管在职消费再次成为公司治理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高管在职消费的视角,考察具有审计经历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审计经历的独立董事对在职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相较于曾经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的独立董事,现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的独立董事更能发挥对在职消费的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审计经历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效应显著存在于非微利亏损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且具有审计经历的独立董事通过降低在职消费,提升了公司投资水平,从而体现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公司治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于构建“以数治税”新格局、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以实施的金税三期工程为契机,考察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税收遵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数据税收征管显著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2)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降低企业寻租行为和加剧企业融资约束三个影响机制促使企业提高税收遵从度。(3)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大数据税收征管的共同作用能够更为有效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而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税收遵从度的提高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独立董事比例较低、两职合一的企业更显著。研究对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和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税务机关应注重发挥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下,探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上市企业盈余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视角,利用2011—2015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样本,探讨独立董事声誉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声誉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相较学者独立董事声誉,实务独立董事声誉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显著;外部审计机构会为大股东掏空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在治理大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20.
李爽  李秀珠 《财会月刊》2023,(11):74-82
实际控制人超额占有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席位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审计收费角度,考察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的治理效应。以2015~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显著降低了公司审计费用,这一影响在国有企业、聘请规模较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是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渠道;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显著降低了第一类代理成本,但对第二类代理成本无显著影响;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上述结论表明实际控制人通过超额占有董事会成员席位获得超额控制权,对公司管理层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