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信息商品及其劳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不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商品,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概述了信息商品及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派生出来的新现象:创造信息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不确定性;规范信息商品的实现过程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服务业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谦杰 《经济论坛》2000,(18):19-20
一、整体商品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商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交易客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社会经济从产品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商品概念的内涵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商品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而且是一个整体商品。整体商品是由形式商品、核心商品和扩增商品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商品概念。形式商品是指商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几何形状、大小、式样、包装等;核心商品是指商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核心部分;而扩增商品是指商品给购买者带来的额外服务与附加利益。整体商品概念明确了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商品价值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具有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的抽象劳动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同时存在,三者互为前提,相互联系。抽象劳动的社会性、补偿性和交换性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价值性质。商品价值性质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性质范畴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判断劳动是否生产商品和形成价值提供新的视角。依据商品价值性质有助于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使劳动价值论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蔺哲 《生产力研究》1998,(6):66-67,70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商品,其流通与交换有别于普通的有形商品。对科技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接关系到交换的成败,因而也就决定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我国,科学技术产品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还是近几年的事,一些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商品学的观点就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评价谈点见解  相似文献   

5.
万文丽 《经济纵横》2004,(11):46-4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消费者需求和购买行为入手,对商品另一基本属性--商品的感情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建立商品感情价值观及如何提高商品感情价值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商品的基本功能、商品质量等与商品整体概念的关系上,分析了商品的整体概念构成层次内容两种说法的不同和说法二的不妥之处,同时提出了对商品整体概念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杨国才 《经济学家》2003,(2):126-126
《经济学家》2002年第二期发表了邹新树先生的文章《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邹文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不与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众所周知,邹文所谓教科书中的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因而,否定这一命题,必然会否定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即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我们显然是不能接受的。马克思在考察商品…  相似文献   

8.
刘象春 《经济问题》1993,(4):65-65,62
商品都有价格,世人熟知。卖方想的是价高利大,买方则希望物美价廉。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计划价格,商品的定价、调价权都归国家,人们对商品价格变动及其原因不太关心。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价格的变化将由市场调节。这样,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当前深入研究商品价格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变动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商品的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支配,即受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应从商品的两个属性分析入手,阐述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价值,终极目的是消费商品(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商品经济社会,其生产目的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市场需求的存在决定劳动的必要性,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前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劳动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市场范围决定商品价值的形成范围。商品价值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通过市场而满足他人需要的程度。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和市场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商品价值的决定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析了高技术商品价值决定上的理论分歧,提出了高技术商品价值决定与实物商品价值决定不同的四大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技术商品价值实现的特征、基本条件、实现障碍和实现环节。  相似文献   

12.
钟岩  胡立心 《经济师》2001,(9):78-79
一、商品的价值、价格和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一种有用性 ,而这种有用性是人们需要这种商品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这种有用性的取得有赖于商品交换。在货币产生前 ,这种交换是在价值相等条件下进行物物交换的。在货币产生之后 ,这种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进行 ,这时要取得商品这种有用性 ,就必须支付货币 ,而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至于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马克思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由于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市场供求等原因的不同 ,在市场中很难看到一种相似的商品其价值的体现价格完全…  相似文献   

13.
“消费性借贷”是指借入方借入资金后用于生活消费的借贷行为。由于其计息标准是由市场行情所决定,所以其利息也是市场分配规律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结果。市场分配规律只能分配“新增加的社会财富”,故可以推知消费性借贷也具有生产性。消费性借贷促成了商品的提前消费,使商品产生了“时间移位”。消费性借贷之所以具有生产性,是由于“商品的时间移位”和“商品的空间移位”(商品运输)提高了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般能力”,也就是可以生产效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商品具有知识产品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区别于非商品性知识产品的特殊属性。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赋予使用者的生产超额利润的能力;知识商品价值的承担者,不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而是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知识商品的生命周期决定其价值转移与补偿周期;原创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由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复制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原创性知识商品价值摊销额与生产复制品时新增价值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价值理论与现代多样类型的商品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理论讨论中,对商品、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等范畴的学术研讨,一直在进行。在当前我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新时期,结合新的实践来对商品、价值等经济学基本范畴内涵再次进行探讨,不仅具有初中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商品、价值范畴进行再学习和结合新的实际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一步加以阐述,将有助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的理论分析,并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提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创意商品的价值构成与价值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商品价值构成有着区别于传统物质产品的独特表现形态和价值特征,由于创意商品在商品的构思、设计、商标、广告等方面,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得创意商品的价值: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价格受其潜在的经济使用价值以及人们心理预期影响,经常出现价格与价值较大程度的背离;二是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往往是通过创意服务提供的实物形态的商品进行传递。这就意味着创意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交织着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的价值变换过程。正确认识创意商品的价值形成与价值实现,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服务及其使用价值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服务的不同认识,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服务的价值。经济学上的服务与劳动是不同的,它有无形性、即时性、导质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服务业的产品只要商品,就形成价值,对不同的服务应当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的市场价值思想,通过博弈分析可以发现,在给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价值量由正好满足这种需求的相对优势生产群体中的相对劣等条件生产者的商品个别价值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艺术商品的价值多从收藏、历史价值和投资增值等方面深入分析,对艺术商品的投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且主要从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很少有从经济学角度入手进行投资研究和价值分析的。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并综合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分析艺术商品的特点和价值决定,对艺术商品的价值增值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商品"二因素"到商品"二重性"之间的经济学术语转换体现了马克思实现理论批判的内在逻辑。其中,商品"二因素"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二重性"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二重性学说并没有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得到"明确表述",也没有随着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而"终结",更不是将实物财富与价值财富"截然加以分裂"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