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时至今日,海外并购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逐年猛增,即便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仍达129.58亿美元,而2009年仅1、2月份就已经达到了218亿美元。金融危机以来的“抄底”心态,更是对跨境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跃跃欲试,准备“出海”一试身手。但是,缺乏国际运作经验,管理能力相对低下,渠道不畅通,品牌和文化的整合难度大等种种问题却都在考验着率先“走出去”的企业。对于高风险的海外并购,我们才刚刚接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快步前进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转暖,大多数人们已经乐观地预见到这次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行将走远。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已经大大加快,部分中国企业已然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并酝酿趁机在国际资本市场大举“抄底”了。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一、海外并购的特点 (一)海外并购布局广我国企业转变对外贸易模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的海外并购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13年度,我国企业以200起的并购数量,515亿美元的并购总金额将号称收购全世界的日本挤下神坛,成为亚洲第一大海外并购国。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现状 来自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从下面表格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海外并购的发展趋势: 从数据上来看,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外总投资的50%,我国的海外并购可谓是增长迅速,但实际效果并非如引完美.  相似文献   

5.
一、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当中,通过并购海外公司以取得资产、技术、品牌、客户以及市场等资源是中国企业经常使用的投资方式之一。近年来,中国大规模海外并购案例频发,如五矿资源等企业联营体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联想集团以29.1亿美元收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移动手机业务,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公司和以12.9亿美元并  相似文献   

6.
海外并购是企业走出国门,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提高产业层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自2001年“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涌现出快马加鞭之势.然而,目前我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期,随着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给海外并购之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就金融危机后期,中国企业在新的形势下,欲走好海外并购之路所需解决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方面,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最近,随着金融危机触底,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的热潮又悄然升级。汤森路透集团的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6%,并购收益下降了60%,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今年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新理财》2006,(2)
商务部2005年1——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境外并购类投资已经占到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跨国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数字显示,2005年的并购金额可能突破140亿美元,而2004年是70亿美元。同时,著名咨询企业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日前也在北京发布了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境外并购的第四发热潮,今后几年境外并购将继续发展并日益活跃。事实上,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动作频频,早就赚足了人们  相似文献   

10.
“抄底”决不应是我们理解中资金融企业海外并购背景因素的唯一视角。现实地看,我国金融企业尚不具备跨国并购、运营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金融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抄底”还不具备优势。金融企业要保持清醒,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起步阶段,还未真正见底。这个时候,如果国内金融企业就急着“抄底”,  相似文献   

11.
周竞 《时代金融》2013,(21):296+317
海外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的行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从开始的零星并购开始走向世界,走上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之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从中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措施,是中国企业今后海外并购活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为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些金融企业纷纷参与海外并购。本文利用样本研究参与海外并购的国内金融企业的财务表现,研究发现并购后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业绩比并购前的业绩有所下降,尤其是成长能力有大幅下跌。为此,本文提出了在海外并购时,我国金融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以带来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当海外企业仍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苦苦挣扎时,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已经迅速在全球范围展开一系列大规模收购活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冷清的全球并购市场增添一丝暖意。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38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26.7%;其中披露价格的3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活跃的海外并购活动,已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独步全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高达50亿美元的并购资金,交易完成后将跻身全球最大的谷物交易商之列一一这是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并购美国粮食加工业者GavilonGroupLLC即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资本盛宴。其实,作为今年截至目前日本企业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下注的此单交易仅仅是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据国际著名的数据供货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已逾340亿美元,年底可望达到去年84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水平,相应地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资金和数量也将刨出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背景分析 过去的2012年,尽管中国并购市场较上年有所趋冷,却依然有近千起并购交易在当年发生:实际完成并购案例991起,同比下降14.3%;交易额507.62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海外并购共计112起,占比11.3%,比上年同期上升1.8%;并购总额298.25亿美元,同比上升6.1%,占比达58.8%.可见,2012年我国企业并购呈现了内冷外热之势.2012年度海外并购在交易量和金额上都再创新高,海外并购案例数仅占全部案例数的11.3%,涉及的交易金额却占到全部交易额的58.8%,其平均并购额高达3.39亿美元:而国内并购活跃度日渐走低,所涉交易额更是大幅下滑,平均2241.11万美元的并购额,尚不及海外并购的1/10.有关资料参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16.
投资风标     
中石油海外并购又添大手笔中石油同意斥资41.8亿美元收购PetroKazakhstanInc.,这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最大的一个手笔。但是,印度投资者计划重新投标的举动也可能使这笔交易节外生枝。中石油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宣布,已经达成了以每股55美元的价格收购石油企业PetroKaz-akhstan的协议。PetroKazakhstan总部位于加拿大亚尔伯他省的省会卡尔加利市,但业务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17.
马强 《时代金融》2013,(17):235
2013年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称中海油)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Nexen)的交易,收购对价约151亿美元。该项并购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金额的收购,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拿大金额最大的外资收购案。关于这次并购,中外各界有不同的声音,国内有人认为该并购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量中国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了对外扩张和国际化的步伐,海外并购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一个具体的并购案例——烟台万华对博苏化学的并购,对其并购的性质及具体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式.但对于投资目标国而言,经常会以威胁其国家安全为由,对外资并购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即使是在承担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企业的目的,也要阻碍并购的实现.这一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尤为明显.西方国家的安全审查手段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刘燕林 《时代金融》2013,(14):12+14
2012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并购交易金额为111亿美元,只占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披露金额的0.37%。中国企业在美收购受阻的重要原因是频频遭遇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审查。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在美收购频频遭遇国家安全审查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