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网络发达、信息互连的时代,个人信息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情况屡禁不止。虽然实践中对个人信息采用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保护机制,但个人信息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私权,公民应有自主的支配权。因此,立法应当对个人信息的范围、收集原则、内容规定、侵权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犯屡见不鲜,原因在于黑客侵入金融机构网站窃取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机构擅自过度收集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并非法提供或者出售。根据现有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的不足,建议法律赋予公民个人信息权,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的监管主体、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的实施,使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诉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使自身的个人信息免受侵犯,同时为了使涉及个人信息的领域及行业能更有效地贯彻实施标准,本刊特邀请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起草人对新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4.
现在,出卖包括电话号码在内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料正成为一项新型的“朝阳产业”,而大多数消费者则对这个“新兴行业”防不胜防,消费者在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办理有关手续时,存留的个人信息正在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追捧的商业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记录、保存、使用与传递越来越广泛和迅速,为迅速侦破案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警务活动中运用相关的技术设备获取到公民个人的众多资讯信息,特别是以公民个人指纹信息和去氧核糖核酸信息(DNA信息)的采集为重要手段的侦查方法被广泛运用,如何采集、保存、正确使用公民的这些资讯信息,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又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应当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本文通过探析我国台湾地区的“捺指纹案”和“去氧核糖核酸条例案”中关于公民个人资讯信息的保护与争议,将隐私权的保护与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进行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个人信息     
<正>你的信用卡个人信息只花5毛钱就能在网上买到?针对媒体报道的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我国将加快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还向社会公布了居民信息泄漏举报渠道:公民可通过"12377"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维权,互联网公司有责任遏制非法个人信息交易。据媒体披露,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建立,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在网络中,人们的个人信息被不断地传播。公民的个人信息权既是一种人格权也是一种经济权益。网购是近年来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有逐步替代传统线下购物的趋势,网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侵权现状和现有的保护措施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我国刑法新增罪名,为了在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有必要对该罪进行较深入的的研究。文章从本罪的构成要件、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本罪的未完成形态等三个方面,对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出售与非法提供行为、情节严重、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界限、是否存在预备、中止、未遂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有利于在刑法理论上准确理解该罪,在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面,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创新政府管理机制、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协同治理等方面探讨政府在应对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面对的困境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1月30日,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告人董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被告人王某某、张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三名被告人均处罚金,并追缴全部违法所得.责令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支付赔偿金,并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在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  相似文献   

11.
向玉兰 《企业经济》2007,(4):132-134
欧盟《数据保护指令》(以下简称指令)第25条有关欧盟成员国公民个人信息向非成员国境内传输的要求,对欧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贸易、尤其是电子商务贸易构成了潜在的障碍和威胁。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和威胁,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以达到其“足够保护”的标准。凭借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欧盟《指令》所确定的“足够保护”标准对其他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立法模式、保护原则和标准等方面出现高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是保护社会公众个人信息权益,防范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为背景,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务推进,均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的审计重点内容和审计程序,在考虑合规审计一般要求的同时,要突出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针对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实践、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数字化审计辅助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培养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人才、保障促进审计建议落地的资源、合理制定适格审计主体的认定标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层出不穷,各种信息交错传播,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海量的信息中,个人信息应属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人们任意收集、加工、流传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出现了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危机。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信息不被滥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个人信息的产生、搜集、整理和利用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人信息的一般属性,分析了个人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而就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提出了惩戒滥用、全面规范、鼓励深度开发等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领域越来越广。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民事权益,是民法上民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个人信息与民法结合起来方能形成一个完整和全面的信息保护体系。目前,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必将对企业相关活动产生约束。本文针对企业日常管理中缺乏对个人信息正确处理的问题,引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个人信息管理的影响,并对企业日常合规处理个人信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尹菲菲 《中外企业家》2009,(5X):141-141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部分学者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而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并没有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刑法的保障性特征,决定了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应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中旬,欧盟法院在Costeja案中判决公民享有被遗忘权,而谷歌公司负有删除相关数据的责任。该判决的出炉标准着"被遗忘权"从法律文本走入现实实践。"被遗忘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隐私权问题新兴法律话题,而欧盟一直处于这方面的管制前沿。而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在酝酿起草之中,有必要考察和借鉴欧盟关于被遗忘权的理论、规定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网络消费者和个人信息的界定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个人信息具有的人格和财产利益,结合消费者信息保护迫在眉睫的现实情势,论述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通过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立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消费者在寻求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个人信息举步维艰的现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日本和美国的经验,从专门信息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程序法上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对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异常方便快捷,个人信息遭到侵害的案例也愈演愈烈。本文以个人信息的定义分析为基点,分析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及其特征,说明个人信息权具有人格权属性和财产权属性,从而从保障公民权利、电子信息有序流通重要性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三视角阐明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一些互联网企业凭借算法权力而掌控用户数据,使个人信息权益面临风险。基于场景风险管理理念,拟将互联网企业算法权力的运行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数据收集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数据交易阶段。在第一个环节-数据收集阶段,存在过度抓取个人信息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利用用户协议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获得用户授权后进一步抓取数据、不及时清除已记录与存储的数据。结合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等相关国际法,提出增强算法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分类、分级处理个人信息、完善个人信息删除权等路径,以规制互联网企业算法权力的滥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助力互联网数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