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化建设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南方谈话改变了把计划经济、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是邓小平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纲领。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推动了第二波改革开放高潮的出现。南方谈话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思想解放,解开了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死扣,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里程碑。南方谈话不仅殷殷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大大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步伐。  相似文献   

2.
"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实质性内容。"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宗旨与实质,是其理论形式和实现方式,而且上升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要构成内容。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有助于客观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其管理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并提升治理现代化理论层面的设计,有助于推进并落实"四个全面"的总布局与总战略。  相似文献   

3.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从认识层面看,"四个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内涵特征的深刻把握;从实践层面看,"四个特色"的提出明确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世界民主政治化进程随之加快。对我国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深入看待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决定着我们能否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文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内源进行深入探讨和全面阐释,结合我国实际,从理论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概括。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体系、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特色及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这将有利于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内涵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包括实践维度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维度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展示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形象,引领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前进方向,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智慧力量。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国家独立,一个是如何实现现代化,对这两个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双重规定。认识到民族独立与现代化的一致性,以及认识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是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发展道路进程中的两次理论自觉。社会形态的局部跨越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构成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两个基本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下,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生态政治的出现和展开是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政治文明一个新的重大变迁。在我国,随着我们对现代化的强调和迅速推进,生态问题也迅速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乃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定位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之一,更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政党的引领,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必将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置生态文明建设于战略地位,成为世界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执政纲领的国家与政党。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研究我国现代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的新学科,其内容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管理及其理论。将"生态管理"纳入中国现代管理及其理论的研究范围,是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和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胡锦涛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科学的理论依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专注于资源节约型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智慧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都给予了阐释。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论研究及立法综述,总结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并展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趋势,尤其从法律的视角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重点给予了关注,以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从外部经济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对国外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技术创新、南北技术扩散、合作研发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尽管WTO有关规则限制了传统的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范围,但是从外部经济理论出发的基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提出R&D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合作研发政策等产业政策形式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制约,而且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对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逻辑学是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本文从对象、性质、学科特征方面阐述了经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论述了该研究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提出了这一跨学科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全面阐述了经济逻辑学及其研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降低的现象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方法和结论各不相同。多数研究是根据经验来确定影响因素的,既不是在某种理论框架中进行,又没有计量模型加以实证,完全是经验的定性分析;有些研究虽指出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各种因素,但不是在既定的理论框架内分析问题,这极不符合现代经济研究的规范。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各种不同解释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一个基于微观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下进行,这样做不仅逻辑清晰,而且是以现代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多视角分析了公平分配的涵义、衡量标准以及分配原则的公平性,论证了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公平分配和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有启示意义,对我国将要进行的分配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遏制理论"和"安全困境理论"是美国对华和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台湾在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和中国之所以未曾走向激烈对抗有其重要原因;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的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提出的“亚洲经济圈”理论。滨下武志理论的操作技巧在于以“地域”的空间观念,来替代我们习以为常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亚洲研究,从而得以在此基础上全面反思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模式:“冲击—反应”、“传统—现代”。滨下武志理论这些突破,反映了日本思想界一些特异的思维定式、空间感觉,对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会计环境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会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从改善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等几方面来改善我国的会计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分工理论引出的流通命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转型经济背景下具有新的理论内涵,而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对动态的、系统的流通理论创新的诉求。通过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手法,立足于流通过程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之间的作用,深入探究了流通组织演化之“新奇”的产生,以及其作用下的流通产业组织演化传导机理。从分析中得出流通组织变迁实际上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在常规演进动力下流通组织变迁的滞后性导致了流通产业的“路径依赖”和多业态均衡,这将为流通链两端的进一步变革造成积压性阻力。在此基础上为目前我国流通组织升级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发展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这就是,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立足于中国国情,又超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展示了其独特性,因此,而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