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挂靠集体、戴上了乡镇企业这顶“红帽子”的作坊式翻砂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一家拥有5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时,却面临着企业该归集体还是归个人的难题。尽管这一新疆首起“红帽子”企业产权官司最近已通过法律手段得到解决,但这起纠纷本身却折射出制约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产权因素。  相似文献   

2.
“红帽子”企业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中国一度曾大量存在。探究其原因,是在所有制歧视下被迫采取的对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虽然已经从消灭私人经济的政策转变为容许其存在和发展的政策,但在当时只容许个体经营,对雇工超过7人的大户便不予进行工商登记,1988年以后方取消这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李敬 《经济》2003,(11)
A 十六大代表、无锡远东集团公司总裁蒋锡培惯演“帽子戏法”,十二年里四变: 第一变:戴“红帽子”。蒋锡培1990年创业,产品畅销,供不应求,亟待扩大生产规模,却遭遇资金瓶颈:由于政策限制,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1992年初,蒋锡培采纳地方政府的建议,将民营企业改制为集体企业,换来贷款、税收、项目审批乃至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得以跨越式发展。“红帽子”虽然有此法力,但它并不便宜,虽然企业控制权仍在蒋锡培手里,  相似文献   

4.
<正>“扬州现象”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在扬州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感到这个话题确实该热一热。 发展要有新思路,“扬州现象”就是一个符合新思路的“现象”。“扬州现象”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培育和发展规模经济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取得规模效益,并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获得较高速度。 “扬州现象”给人启示颇多,在发展规模经济上的可贵之处,是把培育和发展规模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把发展规模经济与组织合理的规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州在汽车、家电、机械、电子等组装加工型产业里,规模最大的春兰集团已具备了年产空调器1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年产量相当于全国空调行业十大企业年产量总和的1/2,柜式空调和家用空调国内市场的复盖面已占80%和35%。1993年集团的产值已达28.7亿。客车的规模生产是1500辆,扬州客车厂 1993年产量已经是4400辆。集装箱和规模生产是15000标准箱,扬州通运集装箱有限公司1993年的产量已是31612标准箱。硬顶吉普车的规模生产是15万辆,生产“黎明”牌汽车的仪征汽车厂现有的产量是3.3万辆,1993年的产值14. 5亿,正在开拓市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这都是上了规模或向规模经济接近的企业。  相似文献   

5.
张奇志  张弦 《经济世界》1999,(10):66-68
经理:这个企业我不能贪为己有,它千真万确是村集体的。村委会:这个企业戴了我们集体的“红帽子”十多年,现在一定要还其真面目。工商局站到了村委会一边,裁定该企业姓“私”。经理不服认定,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工商局的认定。嵊州市华联家用电器工业公司突然象烫手的山芋,谁都怕碰手。这到底怎么回事?它到底为谁所有?这起纷争意味着什么?这是浙江省首例因企业性质姓“公”姓“私”之争走上公堂的讼案,在案发地———浙江省嵊州市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企业的离奇身世从“华联”身世,人们可以看到有关它真假、“死”“活”、盛衰交织…  相似文献   

6.
<正>透过扬州现象,我们看到一大批走上规模经济的工业企业,它们依靠市场机制的导向,实现了产品方向的最佳选择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因而也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这中间,政府起主导作用,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市场导向。 我们认为,企业的规模发展要靠市场导向,而市场的有效导向又必须与政府的合理推动相结合──这就是从扬州规模经济实践中获得的有益的启示之一。 顺应市场规律,讲究市场战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积累规模优势 扬州的规模企业,都是在市场导向下“冒”出来的,都经历过“跌打滚爬”的市场风险过程。 扬州目前规模经济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前身大多是些档次较低、很不显眼的“无名之辈”。不管是集体企业,还是地方国营工厂,都是一无国家投资扶持,二无平价物资照顾。这看来是不利因素;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包袱”轻,“框框”少,容易走上市场经济之路,这又是有利因素。在市场取向改革的条件下,它们能够比较早地转轨变型,变依赖政府保护为接受市场导向,一心跟着市场走。 一心跟着市场走,不是在市场风浪中随波逐流,而是要顺应市场规律,选择市场战略,使客观存在的市场导向功能为我所用。在这方面,扬州走上规模经济的企业做了一系列“文章”,归纳起来,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7.
姜殿维 《经济纵横》1991,(10):58-60
<正> 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很多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不少意见。我想从困扰企业的几个具体问题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必须放下“企业办社会”这个包袱“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几年,这个问题不仅没能解决,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企业办政府”的现象。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只要职工一入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食业几乎无一不包。企业要设立一整套承担社会生活服务和公共事业职能的机构,从学校、医院、托儿所、房管部门,到公安、武装、计划生育、城管城建等部门,凡是社会政府的部门机构,企业几乎  相似文献   

8.
<正>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以来,对于搞活企业,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我们看到,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过程中,企业内部层层承包,以包代管的现象较普遍地存在和发展着。从企业外部看,一些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片面地认为“一包就灵”,只要签订完承包合同就完事了,基本上放弃调控、引导、  相似文献   

9.
<正> 一、正确理解“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在改革中贯彻的“对外开放”的精神。但是,在当前提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时机和客观条件等方面来看,都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外向型”经济,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在第一种理解中,“外向型”经济就是它本身。某一企业、工业部门或地区(如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的发展应该以出口为方向,或者以产品的出口为主。在第二种理解中,“外向型”经济是派生而来的。一个企业、一个工业部门和一个地区的产品之所以出口,是因为内部的市场容量已经相对有限,需要开拓外部市场,并且已经具有内在的“外向”或出口能力。关于“外向型”经济理解上的这种差别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国经济改革初期的理论讨论中,早已深刻地揭示了以往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现象,并且在总结东欧改革和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跳出以往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上兜圈子、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国家与企业关系上的正确思路。然而客观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又一次步入了“收放循环”。其深刻背景值得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树 《经济纵横》1990,(12):47-52,46
<正> 当前,我们不仅处于过渡的经济体制下,而且还处于体制改革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之中。发展模式转换表现在方方面面:整个经济工作的指导,正在“以产值、产量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经济管理,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资金投入方式,正在由国家为主体的无偿投资,向以企业为主体的银行信贷转变;扩大再生产形式,正由新建、扩建的外延发展为主,向挖潜改造、引进技术装备、企业联合兼并内涵发展为主转化;经济结构,正由区域门类齐全、自求平衡、趋同化发展,转向发挥优势,强化竞争,提高产业关联度,协调发展。我们的经济处在这种体制和发展双重模式转换的过渡阶段。这种转换又不可能“齐步走”,进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工作指导上的认识不够一致,发展不够协调,措施上不够配套,是在情理之中。因此,整个的经济工作,必须树立这种“过渡”的意识:从总体来  相似文献   

12.
<正> 伴随1989年市场购买力的下降,人们的兴奋中心已由1988年的物价失控转为“市场疲软”。今年“两会”代表的热门话题是“市场疲软”;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问题还是“市场疲软”;实际工作部门正以最大的耐力承受着“市场疲软”带来的高压;理论界也在从各种角度探讨“市场疲软”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总之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区区百姓,都在关注着市场的发展,期待着市场购买力的回升,警惕着“市场疲软”之后的反弹。那么,去年出现的“市场疲软”是暂时性、突发性的经济现象,还是具有规律性、周期性的经济现象呢?当我们把1989年的市场问题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空间范围中考察时,便发现市场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会周期性地出现。  相似文献   

13.
<正>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新时期,经济增长快、经济活力强固然可喜,但是在不断升温的经济生活的背后也隐藏着不稳定和不合理的因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就包括我们这里要谈的虚热现象。所谓“虚热”,顾名思义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经济中的虚热现象是在投资、生产、销售、消费各环节中盲目发展的现象,其基本特征是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投资、扩大规模;遇事一哄而上,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竞争攀比;无视宏观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味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扩大化;无视国家、集体利益,一味追  相似文献   

14.
<正> 1992年10月,中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合署后,各市、县纪检监察机关随即推出了一项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具体措施:为本区域内一部分效益好的企业挂上“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不允许任何单位及个人到这些企业乱检查、评比,乱收费、罚款、摊派,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一时形成了“挂牌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许多国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怠工”现象,并迅速滋生繁衍,愈来愈严重,致使企业生产率不高,群体内聚力减弱.职工整体素质下降,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难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因此,研究和分析企业“怠工”现象的动因、后果及其对策,对于搞活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令人忧虑的“怠工”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 这次会议是继1987年湖南大庸会议,1988年四川广元会议之后,第三次讨论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的经济问题。正如刚才宣读的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同志写给与会同志的信中所说的,这三个会是一脉相承,只是名称上有一些变化。湖南大庸的会议名称叫做“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学术讨论会;四川广元会议的名称在最前面加上了“大中型”三个字;这次会议又把广元会议名称中的“经济效益”改为“企业发展”。所以作这样的改动,有两点考虑,一点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注意研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问题,但从四川广  相似文献   

17.
王云 《经济论坛》2000,(5):24-25
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正像一年中的四季 ,当消费低迷时 ,企业就如同进入“冬季”。企业家所关心的就是企业怎样越过这个通货紧缩的“冬天”。有一位美国经济学教授告诉他的学生 ,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现象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它有时可以很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大自然中昆虫的越冬现象 ,或许给我们企业越过通货紧缩的“冬天”能提供一些思路。昆虫在秋末气温变冷、大气温度降到8~10℃时 ,就开始进行越冬准备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它们先是积累营养物质 ,然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降低体内水分。昆虫体…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的企业现象与公司现象1.眼花瞭乱的企业现象伴随改革开放,在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外,我国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众多新的企业,诸如:(1)“三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大问题:平均主义和不公平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目前正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改革目标尚未实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地存在并又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分配不公平及收入差距悬殊的倾向已经出现并府继续扩大的趋势,人们各自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同自己的收入很不相称。这是造成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紊乱的截然相反的两个社会现象。它们绞在一起,严重危害着新的收入分配体制的建立,并使得社会商品经济新秩序也难以顺利地形成。个人收入分配活动之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侧重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面对于企业内部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歇业:中国实施企业破产制度的特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歇业,不是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通用概念,但它却可以十分形象地描述或表达现阶段中国一批企业曾处于或正处于的经济状态。它包括以下情况:企业主要生产部门停产;多数生产工人“歇工”;企业资金告罄并有大额负债;没有发生清盘行为和产权交易迹象;企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等等。 上述对歇业现象共性的归纳说明,至少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生活里,企业停产不构成把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