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能源日益缺乏,节能问题被提上议程。由于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能耗所占总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空调能耗又占了建筑能耗的大部分。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中央空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地降低空调能耗。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建筑能耗和中央能耗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央空调构造和工作原理,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建筑能耗,挖掘节能潜力,文章从影响建筑物能耗的主要因素、建筑物能耗数据挖掘计算、节能潜力分析等角度建立能耗诊断分析模型进行节能潜力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建筑节能潜力大小,为建筑的经济运行和节能改造提供客观、全面、准确的依据,通过具体的节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建筑能耗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已是刻不容缓。文章结合"长大.彩虹都"节能示范工程实施的经验,谈谈企业如何加大对节能工程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控制十分重要。文章就建设机电设备的节能措施进行了论述,并从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现状出发,浅谈了建筑机电设备节能需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建筑照明能耗已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建筑照明节能设计的几项措施,对几种经常使用的照明装置进行了简要计算,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照明装置在节能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王仁君 《价值工程》2011,30(11):95-96
建筑节能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的紧缺问题,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对建筑本身采取先进的处理方法和措施,达到更加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采取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让建筑的节能更具体,更完善,从根本上既可以解决建筑的高能耗,又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高生 《价值工程》2015,34(9):178-179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已经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的当务之急就是推行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建筑施工节能技术,构建节能环保型建筑经济模式,本文从国家对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入手,对节能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现实应用,以期实现绿色施工中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高效使用能源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建筑能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很多。为此,不断地开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韵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为响应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有效运用节能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2000年商品能源总产量约12亿吨标准煤,届时能源总需求量约24亿吨标准煤,因此,一半能源必须靠节能来实现。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建筑业是耗能大户,从欧美十国资料统计看,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日常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若加上建造能耗,建筑物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50%,我国建筑能耗也大于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节能潜力巨大。在寒冷地区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开展建筑节能活动,从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角度降低采暖费用、节约能源,无疑是对这种现代化方法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通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周威  霍鹏 《河北企业》2012,(6):108-109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运行能耗不断增加,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中国能源总消耗的30%,在我国现有的约430亿㎡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开展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分必要,因而政府已将建筑节能纳入了我国十大节能工程。而暖通空调占建筑能源消耗量的50%,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建筑节能工作任务巨大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规划设计阐述了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以来,国内公共建筑项目、高层项目不断兴建,它们的特点是高度高、层数多、体量大,楼宇内大量的机电设备成为消耗能源的主体。据统计数据,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8%以上,建筑能源的节能工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楼宇自控(BA)系统的智能化设计与运行管理是我国楼宇建设项目节能减排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需求,BA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内的供配电、公共照明、空调系统、电梯、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等通过BA,实行全时间、全过程的控制、管理,有效监测建筑中能源的使用情况,最终使得建筑的能源管理智能化,达到有效的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5,(25):3-7
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但是,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的既有建筑能耗却逐年攀升,迫切需要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来降低社会总能耗。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改造模式。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EPC运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5.
李亚科 《科技与企业》2014,(17):162-162
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能耗,则应注意从供暖节能方面入手。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中所使用的供暖锅炉为常压锅炉。常压锅炉在建筑供暖方面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能耗大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常压锅炉供暖节能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建筑常压锅炉供暖的能耗,常压锅炉的供暖节能措施,其中供暖节能措施包括采用向下供暖技术,调整供暖方式及降低炉灰的含碳量。此外,还结合实例分析了供暖节能措施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是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推进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牵涉到国家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情。目前我国建筑能源的浪费很严重,无论是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都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而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文章分析了现代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从配电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讨论了节能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本文着重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介绍了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当前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保温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建筑照明能耗已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建筑照明节能设计的几项措施,对几种经常使用的照明装置进行了简要计算,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照明装置在节能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生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与此环境问题也与随之而降,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尤其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比量还是非常大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指针,为了响应时代浩浩荡荡的潮流号召,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唤醒人们节能的意识,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优化,降低建筑的能耗显得很有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建筑施工中能耗高的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优化建筑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以供在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上节约能源,增强效率.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