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苏南模式”——概念、成因与模式完善“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子和基本格局。其主要特征:一是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二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结构。这两个主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的地方特色。“苏南模式”的形成,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等根本原因外,还有其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苏南农村经济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崭新的经济格局,已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而被誉为“苏南模式”。且不论“模式”的提法是否妥贴,但作为我国农村一条颇具特色并较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路子,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确是非常必要的。“苏南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苏南模式”的内涵是什么,有些什么基本特点,目前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我们认为,所谓“苏南模式”,简言之,就是指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子和基本格局。依据这个概念,苏南模式的内涵,第一是指苏南农村,而不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苏南区域;第二是仅指经济而言、而不是包括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诚然,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并与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模式的含义(一)苏南模式。“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并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多行业经济综合发展中特殊的主体位置和突出的启动作用为基本特征的;  相似文献   

4.
苏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80年代开始,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为专家、学者乃至广大干部群众注目,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早在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说:“我感觉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可以称为一个‘模式’,我所说的‘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或经济发展的路子”。苏南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是多种要素组合的结果。但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苏南模式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笔者通过对太仓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谈谈对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一.“苏南模式”概括及特征 所谓“苏南模式”,我们认为可大体作如下概括: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乡村工业为支柱,地区性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互相交错的合作经济网络,通过市场调节这个主要手段,开始把农村变为工农一体、城乡联结的社会主义大生产体系。农村各业  相似文献   

6.
乡村集体企业在苏南这块土地上萌生和发育了近30个春秋,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苏南模式”的主导经济。如今,当改革向深层发展的时候,沿着它走过的足迹,考察其面临的现实,作一番认真剖析,找出症结,进行制度上的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新苏南模式     
《江苏农村经济》2007,(6):48-48
苏南模式之所以引起世人瞩目.就在于它创造了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这是和苏南模式的开创者——苏南人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始终没有停止适应加快发展需要的改革创新分不开的。而在今天,我们之所以值得关注研究新苏南模式.也就在于苏南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下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了向区域化模式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统分结合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经济组织形式是经济活动的框架,它与一定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紧密相联,又和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我国农村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自然条件更是千姿百态,因面产生了各具特点的多种经营组织形式。被称为“苏南模式”、“温洲模式”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比如“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等。最早提出“模式”这一概念的是费孝通教授。1993年全国政协小城镇调查组到江苏考察,费孝通教授在扬州的总结会上提出,“我感觉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从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改制不仅仅是观念转变问题,与国企相比,乡镇企业的顺利改制在于社区政府存在退出机制,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也意味着“苏南模式”的终结。本文还分析了改制后的问题以及苏南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二十年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景观是乡镇集体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集体企业曾经以其高速度增长、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向社会提供丰富商品的巨大能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振兴的原动力。乡镇企业发展的代表是“苏南模式”。然而,乡镇集体企业近几年的发展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凤阳赵庄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异同。“凤阳赵庄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较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同点在于适应了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条件,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成功的关键都在于进行制度创新,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变迁。不同之处在于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经济的发展途径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工业反哺农业是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地区经济发展无固定模式;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阻碍”的关系。曾经作为“苏南模式”发展主体的乡镇企业 ,经过改制置换 ,在目前的苏南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对此 ,笔者试通过实地调研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一、苏南城镇化发展形态分析苏南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悠久 ,早在宋元之前 ,江南的苏·杭地区就已有几十个市镇 ,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比较缓慢 ,至 2 0世纪 80年代之前大多数地区仍停留在小城镇发展的初、中级形态 ,即集市或集镇形态。其后 ,随着…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分析,认为农 业劳动力已较大程度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市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虽然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杜会经济问题,但毕竟瑕不掩瑜,近代苏南农村劳 动力转移不仅杜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后 “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与苏南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过去 30年 ,苏南人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使人无法回避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一样 ,都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入新世纪 ,为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国际环境 ,加快现代化步伐 ,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演进。作为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模式之一的苏南模式 ,也在与时俱进 ,进行着模式的完善和优化。苏南模式的内涵正由我国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三为主”(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集体经济为主 )、“两协调”(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共同”(社区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曹幸穗 《中国农史》1991,(4):16-22,36
商品经济在小农经营为主休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客观上需要一个多层化的市场结构,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庞大系统之中。就苏南地区而言,这样的城乡市场结构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层次:即农户→村落→初级乡镇→中心;镇→县城→中心都市→口岸都市。在这个七层结构中,与农民经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乡间市镇。它是联系城乡经济的中心环节。它与方圆十余里大小的周边农村共同组成一个乡村经济圈。以乡镇为中心的经济圈才是苏南农村的基本经济单位,而自然村落则变成了中心镇的“街区”或“居民点”。  相似文献   

17.
“苏南模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苏南乡镇企业的初创时期,它曾有过历史功绩,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的动员和组织,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企业强化积累、开拓市场和扩大规模。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该模式赖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运行机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苏南模式”已经到了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8.
《南方农村》2005,(2):34-34
这5种模式分别是:1.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格局。2.江浙模式。苏南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生产稳步持续增长的局面,广大农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步入了从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的过渡时期;以发展商品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改革已经起步,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由“小”到“大”,正在突破“以粮为纲”的粮——猪结构模式,不再是狭义的种植、养殖概念。农村已不只是一个“农业”的活动领域,它已从“一业”变为五业、八业……,成为包含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不同层次、众多因素和多学科、多行业综合发展的“大系统”。农业的发展与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向着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向着现代科技农业转化。广大农民群众开始从旧的传统羁绊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苏南模式终结”一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苏南地区却静悄悄地进行了一场民营化改革,为“苏南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