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涛 《企业导报》2009,(2):128-12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具体安排.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万事人为本,县域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既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从湖北省汉川市人才资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进行分析总结,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实用人才资源,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如何发展加入WTO后县域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显著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加速构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齐齐哈尔市在这方面拓展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为依据,以科技为支撑,以培育特色经济为目标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县域产业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以生态农业,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海城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民占全市人口80%,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此,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他们按国家、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加大投入,夯实基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发展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实现与京津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河北省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现状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区位商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环境,并从对接的观念、对接的协作机制、对接的品牌建设、对接的模式、对接的产业化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富民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一个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民收入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强,中游其次,上游最弱,而且对于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和耕地规模大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更强。从空间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溢出边界。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前不久,我们深入到本溪县就发展县域经济情况进行了调研。近年来本溪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按照统筹城乡的方略,积极探索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使县域综合竞争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民不富、县不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是县域特色产业不强.本文从分析当前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依靠科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欠发达县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最根本动力;特色产业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创新,建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确保辽宁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近几年连续下发的六个一号文件也从不同角度指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及时、准确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是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省统计局通过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次专题调研,并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当前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于2008年初提出了建立全省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调查制度的思路,并制定了《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辽宁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省直和各市、县(区、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发展加快,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更加全面了解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工作重点,记者走近了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处长张洪晨。  相似文献   

12.
<正>七大报告在论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汪清县的干部群众结合几年来的实践,对这一点体会尤深。  相似文献   

13.
淅川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持县,把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开创了扶贫开发四项工作机制,采取六项推进措施强力推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广辟农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当前,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民非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得益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具有传统农区的典型特征,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要破解要素制约,制定差别化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顺利实现"三个农转非"和积极推进"两个转移"。  相似文献   

16.
杨旭  孙峰 《中外企业家》2014,(9):213-214
淅川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持县,把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开创了扶贫开发四项工作机制,采取六项推进措施强力推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7.
呼玛县根椐县域县情,从努力夯实农业基础,强势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出发,科学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全县工作重心向"三农"工作转移,深化农村改革,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量,着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  相似文献   

18.
云凤山 《活力》2010,(9):42-43
呼玛县根椐县域县情.从努力夯实农业基础.强势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出发,科学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全县工作重心向“三农”工作转移,深化农村改革,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量,着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  相似文献   

1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和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良好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力争使更多强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促进中间县市迅速崛起,加快弱县解困步伐,实现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忠林 《活力》2009,(9):8-8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和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良好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力争使更多强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促进中间县市迅速崛起.加快弱县解困步伐.实现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