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居民对于二孩生育的意愿和行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抽取了360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强;年龄越大,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越高,时间精力越多,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越强。政府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为二孩政策的落实做好经济、制度及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女性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及其劳动供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家庭同住人数的增多和居住地为中、西部地区对女性生育二孩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初育年龄的推迟、家庭收入的增加、居住地为城镇等因素会抑制其生育二孩的概率;生育二孩会导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15%左右,具体而言,生育二孩会明显降低女性受雇的概率,但对其创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教育水平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女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此外,机制分析表明,生育二孩增加了女性的家务负担和儿童照管责任,进而对其进入劳动力市场产生抑制作用,而利用隔代照管和托幼机构照管等方式有助于缓解生育二孩对女性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从生育成本视角探讨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房价上涨1%,生育孩子意愿数减少0.051个;加入男性样本后,房价上涨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影响减弱为0.043,这一发现说明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没有现有文献所报告的那么大。进一步把房价的影响分解为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发现房价上涨在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中存在财富效应,但是总效应仍然表现为净挤出。异质性分析发现,房价对城市家庭、中高收入家庭、拥有住房的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从稳定房价、支持改善性住房、差异化调控、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生育福利全覆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5年和2017年CGSS数据,探讨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考察二者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对于全样本,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土地出让价格作为工具变量、替换CLDS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从影响机制来看,房价上涨对无房家庭生育意愿体现为单一且显著的挤出效应,对有房家庭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但挤出效应占据主导。(2)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房价的上升,房价对全样本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机制而言,2017年房价对无房家庭分样本的挤出效应小于2015年,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的挤出效应;2017年房价对有房家庭分样本的财富效应也小于2015年,可能与2017年来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3)从空间差异来看,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表现为显著的预算约束,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居民则更多体现为财富支持。具体机制而言,对于无房家庭,仅东部地区房价对其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对于有房家庭,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挤出效应和财...  相似文献   

5.
伴随全面三孩政策的落地,中国越来越致力于促进生育,那表征为放松生育管控的生育政策调整会对中国劳动市场,尤其是已婚个体的劳动供给产生何种影响呢?这关乎生育配套政策的制定。为识别放松生育管控对中国已婚个体劳动供给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的机会。本文基于2014、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 ,考察了全面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全面二孩政策显著降低了已婚个体的劳动供给,大体上,在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再多生育一个孩子,参与劳动的概率下降了9.3%。这一方面源于在缺乏社会和家庭照料下,生育对父母照料的刚性需求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源于生育带来了人力资本损耗下的工资率下降,进一步阻碍个人就业。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先,女性、农村户口群体、20-35岁年轻群体、家庭收入较低群体因为生育政策的放松,其参与劳动的概率更低;其次,全面二孩政策也降低个体的劳动时间,即在生育一孩的基础上,再生育二孩,个人周工作时间平均下降3.787小时;最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无显著影响,这也意味着当前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所有有再次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了二次生育的机会,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孕育期与职业中断期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女性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以济南市企业女性员工为例,通过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式来探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女性员工带来的晋升、就业、自我提升等职业发展上的影响,尤其是因"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职业上的困境,进而从国家、企业、个人角度出发对此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艳 《人力资源》2024,(6):18-19
<正>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21年8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然而,三孩政策实施后部分女性就业难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生育政策下女性就业现状和影响女性就业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以期推动两性平等及达成三孩政策目标。三孩政策下女性就业现状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首先对缓解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对部分女性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性别和婚育情况等要素对女性职场价值有很大影响。应聘时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的女性占比61.1%,远高于男性的21.5%。大多数女性认为遭遇职场不公平对待的原因在于生育,57%的女性认为生育是女性无法摆脱的负担,远高于男性的30.1%。对于晋升最大的障碍,25.5%的女性认为是性别歧视,明显高于男性的11.2%。因处在婚育年龄,被动失去晋升机会的女性占比高达23.2%,高于男性的10.7%。可以看到,与男性相比,性别和婚育是女性晋升的两大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是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现实和重大问题。不同于关注外部因素的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聚焦家庭内部,实证研究了父职参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父职参与能够显著提高生育意愿,该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父职参与对生育意愿的正向效应在性别之间差异不大,但对不同世代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提高自身生活满意度和对配偶承担家务的满意度,以及减轻“母职惩罚”在女性收入和职位晋升上的不利影响,是父职参与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父职参与在显著减少男性工作时长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女性工作时长,但对总体工作时长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父职参与不是简单的“看护者替代”,相较其他看护方式,父职参与对生育意愿的正向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围绕提高育儿过程中的父职参与水平制定相关政策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9.
基于妇女福利的视角,通过对生育福利,劳动就业保障,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以及儿童福利等现有妇女福利政策进行梳理,对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以下结论:生育津贴和产假、求职中的性别偏见、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是阻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加在妇女福利设施和服务上的投入,促进家庭养育成本社会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雨晴 《河北企业》2024,(3):145-148
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除了育龄女性减少,生育意愿降低也是造成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孩政策的出台给予女性“能生”的权利却缺失让女性“敢生”的保障。针对目前在三孩政策下女性劳动者工作现状堪忧、母职惩罚严重、家庭责任分担不均以及国家责任缺位等问题,可以从承认照顾性劳动价值、增设男性产假和政府为企业分担因对女性保护性政策而产生的成本等方面来实现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为女性创造更加可靠的工作和生育环境,推动中国社会向性别公正和平等进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会通过人口结构的改变,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基于经典的消费需求理论,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家庭消费倾向及其消费结构是否发生显著改变。研究发现: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并未显著提升或抑制家庭消费倾向。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尤其对城镇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其中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发展型消费占比上升。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与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生育政策的放松,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意意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将城市层面的空气污染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相匹配,本文从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考察了空气污染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程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女性想再要孩子的数量与可能性。从作用渠道来看,空气污染主要通过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根据粗略测算,年均空气质量指数每上升1单位,将会导致2015年全国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约478亿元。异质性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对生育意愿的负面作用主要存在于收入较低、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最后,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还会进一步影响居民实际的生育决策行为。文章为政府从环境规制的角度降低人们的养育成本,从而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孙茜 《新远见》2016,(Z1):44-45
医院开设"再生育门诊",不仅为高龄产妇提供更方便的精准服务对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一种提升。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激发了很多人对于再生育的渴望。公众普遍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直接受益人群为70后家庭,即年龄在35~45岁的人群。但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分有再生育意愿的人群多属于高龄待产女性,存在更大的生育风险,尤其是第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Erreygers指数测度中国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将Erreygers指数的变动进一步分解为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收入流动效应和人口老化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存在亲富的健康不平等,但这种健康不平等程度呈减缓趋势;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和收入流动效应在健康不平等程度减缓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而人口老化效应的作用极其微弱;整体而言,女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男性,而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赵霞 《人力资源》2024,(2):28-29
<正>三孩政策下女性劳动权益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提出建立女性生育成本分摊机制、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三个方面的保护对策,以期切实维护女性平等就业权,提高女性生育意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结玉 《价值工程》2014,(12):175-176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把"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作为重要战略措施。本文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向"中等收入阶层"成长,并分析了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允许和促成中下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和环境;要关注、研究和建立如何稳定和扩大农村人口中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扩大的社会机制和环境;要研究税收对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建立激励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扩大的税收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收入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会公平,通过采用1989年至2009年CHNS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强弱进行考察后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农村中间阶层更易向下流动,更易跌入社会的底层,而难以跻身于高收入阶层;受教育年限、年龄等因素对收入流动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应在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加教育支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收入流动性,改善收入不平等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8.
收入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会公平,通过采用1989年至2009年CHNS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强弱进行考察后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农村中间阶层更易向下流动,更易跌入社会的底层,而难以跻身于高收入阶层;受教育年限、年龄等因素对收入流动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应在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加教育支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收入流动性,改善收入不平等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9.
姚水安 《城市问题》2014,(3):63-69,79
通过对郑州城市居民消费意愿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居民名义收入和房价本身对居民消费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居民名义收入和房价的比值,以及名义收入和购房支出的比值对居民消费意愿有着显著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和购房支出已经成为居民判断其名义收入真实价值的重要指标,房价通过影响居民名义收入的真实价值这一机制,对居民的消费意愿产生了重要影响;单纯地降低房价或单纯地提高名义收入,可能难以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只有提高居民名义收入的真实价值,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微观收入数据通过收入转移矩阵建立收入流动性指标,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与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险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与全面性在收入流动性中发挥着正向激励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第二,社会保险的五大分类保险在收入流动性上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对收入流动性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提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