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官仓由国家支配的仓廪系统的统称。唐代仓廪系统共包括6种仓: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所谓天下仓,主要是指天下正仓,它是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唐代仓廪的付出职能可归纳为四项:兵饷、官禄、平准、赈贷。军仓、正仓供应兵饷;正仓、太仓供应官禄;常平仓负责平准籴粜;义仓负责赈贷救济。上述四  相似文献   

2.
隋文帝在推行和鼓励粮食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粮食的仓储工作。主要是设置官仓和义仓。《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卫州、洛州、陕州、华州分别为现今的河南省汲县、南巩县、南陕县和陕西省西华县,从此说明隋初已经大规模地进行粮仓的建设,通过水陆两路,将河南、山西一带主要产粮区征调的粮食…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运城的“解州同善义仓”和“解州关帝庙”,前者踞东,后者在西,两者相距不足千米。两个功能不同但同样雄伟的建筑群落,如同双星并峙,以“义”以“仓”担起了一方冷暖,抚慰了万民饥寒。《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粮食富足直接关系着天下安危。为了储存粮食,历朝统治者都重视修建粮仓,见于史书记载的有常平仓、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等。  相似文献   

4.
清代州县储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州县储粮李映发清代继承和发展了前朝地方上储粮的政策,在省府州县上建立常平仓、裕备仓、市镇上建义仓,乡村建社仓。诸类仓储在康雍乾时期得到极大发展,储存大量粮食,对于粮价的控制、济荒救灾、安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于清...  相似文献   

5.
一、粮食平准基金设立的背景粮食平准基金的设置缘于1973年肥料换谷制度的废除,及天灾和国际市场对台湾粮食的冲击。1949年至1971年间,政府一直实施肥料换谷制度,以求掌握粮源、稳定粮价,并在刚开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其后肥料换谷比率逐年降低,政府所掌握的稻谷数量也随之减少,并在该制度废除之时降至最低。而当年台湾稻谷生产又受天灾袭击,加之国际石油及粮食危机,岛内稻米供需严重失调,粮价暴涨。鉴于掌握粮食、稳定粮价的重要性,以及虑及以农辅工政策致使农民所得偏低等因素,政府遂于1974年核拨特别预算30亿元设置粮食平准基金,实…  相似文献   

6.
对维护四川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正由“阶段性过剩”向“供求趋紧”方向逆转,我们必须及早应对,防患未然今年10月以来全国粮食价格突然上涨,向全社会传递了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正由“阶段性过剩”向“供求趋紧”方向逆转的市场信号。我国粮食价格从1995年以来一直在低位运行,这次粮价上涨,表明我国粮价低迷周期结束,正进入反弹阶段。对粮价反弹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政府从生产源头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减少种粮面积;第二是经济建设中的城市化进程,促使部分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程度相对减弱;第三是欧洲粮食严…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一路飚升,国内大米价格却出现了相对回落的走势。由于CPI一直在高位运行,政府面对高CPI压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释放库存,压低粮食价格;二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虽然政府压低市场粮价非常成功,但CPI并没有因为粮价下降而回落。为什么政府唯独压低市场粮价取得成功、而其他商品价格却一路疯涨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政府要低CPI,粮食企业要低价收购农民丰收的夏粮。换句话说,政府和粮食企业现阶段都  相似文献   

8.
一月要闻     
<正>国家提高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为引导市场粮价平稳上升,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2010年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工作主要是指粮食流通工作。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有人类就要有粮食,而供人类食用的粮食,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一个配置的过程,这种配置的全过程便是粮食工作。粮食工作的状态,既是由粮食状况决定,又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前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我国粮食状况恶劣,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政府对人民生活漠不关心,极不负责,粮食市场放任自流,十分短缺的粮食资源被官商或投机商所垄断、利用,粮食工作仅是商人买商人卖。某些时代虽也设置过常平仓、义仓等,但在中国大地上仍是灾荒…  相似文献   

10.
于德源 《中国农史》1996,15(1):29-37
本文根据清朝历史文献,详尽地考察了清代北京京、通二仓的规模、管理机构和收放制度。清朝对于京、通二仓的管理既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之处。清朝对于八旗甲米发放方式的屡屡改变,反映了统治者为维持兵丁生计和利用甲米平抑粮价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并不太成功。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对清代北京人口及粮食消费量的分析,笔者认为清代北京除八旗以外的一般居民,其食粮来源主要并不是京、通二仓平粜漕粮和流于审面的俸甲米石,而是商人自山东、河南贩运而来的小麦、杂粮。在北京粮食市场上,商人贩运的粮食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在粮食领域中,是否也需要市场机制,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不是一个假设性问题,而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粮食之外的其他产品,放开市场之后,政府没有再进行直接干预,这些产品越来越充足,品类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优。唯有对粮食,政策不断调整、波动、反复。基本规律是:粮食少了的时候,政府就收紧政策管制;粮食多了的时候,政府就向外推放。  相似文献   

12.
稳定农业生产,借鉴,建立现代常平仓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古代解决农业价格波动的一个好办法是建立常平仓。美国在新政时期为了解决农业产量波动,借鉴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和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通过立法建立平仓制度,奠定了美国当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作者建议我国要重视对古代农业思想的研究,恢复并建立现代常平仓制度,解决农业价格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两三年前,零库存经营开始在粮食企业中得到认同,并迅速流行开来。两三年过去了,粮食零库存经营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现在,到了该对粮食零库存经营进行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峰,全国各地粮食库存普遍爆满,市场粮价下跌,出现农民卖粮难。几乎与此同时,政府又推出粮改以来力度最大的  相似文献   

14.
农商结合搞活现行的粮食流通粮食少了,粮价抬高收粮难,政府找农民。粮食多了,粮价降低卖粮难,农民找政府。以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对粮食的流通并未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其结果是政府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经营者不满意,消费者也不满意。过去几十年,粮食属于计划...  相似文献   

15.
全国冬小麦已收获完毕,夏粮收购工作正在全面展开。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证粮价的总体稳定。在农民卖粮时,政府要进行调控,国家粮库的粮食不急于出售,把市场让给农民,保护农民的种粮热情和应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收购主体增加,收购竞争激烈,加之受晾晒场地和天气的制约,粮食特别是晚稻难以及时干燥.为了降低入库粮食的水分,确保储粮安全,本库进行了立体风网系统就仓干燥技术的应用试验,降低了粮食水分,有效解决了粮堆通风干燥中存在的水分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几千年的粮食流通史,是一部粮食生产与流通互为作用的哲学史。她所记载的古往今来一串串粮政管理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于当代粮政,依然起着重要的警示和资治作用。“谷贱伤农”,也是她告诫我们的历史教训之一。虽然往事历历,但当我们现实地面对粮食持续丰收、仓凛充足、粮价低迷或粮食持续歉收、储备空虚、粮价猛涨时,在市场的、社会的、财力的等各种因素的压力下,流通领域总是转不过身来对生产进行“顺向引导”,仍身不由己地重蹈“逆向操作”的覆辙,周而复始地上演“买涨不买落”或“实落不卖涨”的历史活剧。粮食越多粮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述了清代广东缺粮的原因。分三方面探讨清代中央政府及广东地方当局为改变粮食供求状况而采取的政策:(1)流通政策:实行比明代更为严厉的禁籴政策,禁止本省大米出口,其次是鼓励省内地区的粮食流通,外省大米进口,逐步放宽外洋大米进口,增加本省粮食供应数量。(2)积贮政策:加强州县一级的粮食贮备,严格常平仓的管理措施,保证省、府常平仓的储存数量,鼓励民间社仓、义仓的发展。(3)生产政策:通过大力垦荒,推广农业技术、大兴水利建设以增加粮食生产。但总的来说,清代广东粮食政策是不成功的。关键在于土地的增长及粮食生产的增长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
粮食价格市场化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价格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会对传统的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带来严峻挑战。本文试对粮食价格放开后的粮食市场管理谈几点看法。一、粮食价格放开后对粮食市场管理带来挑战1.对市场稳定的影响。目前,全国粮食总量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特别是超期储存和陈化粮食数量大。在政府确定的收购保护价普遍高于市场价,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粮价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后,一方面,粮食企业根据“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原则确定的市场收购价格,将会低于过去政府确定的保护价,粮食收购价格明显下降;另一方  相似文献   

20.
一、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风险分析积极推进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有:1.市场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后,我国的粮食价格可能会出现先跌后涨的变化趋势。目前,全国粮食总量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特别是超期储存和陈化粮食数量大。在政府确定的收购保护价普遍高于市场价,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粮价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后,一方面由粮食企业根据“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自主确定的粮食收购价格,必然要低于过去政府确定的保护价,使粮食收购价格明显下跌;另一方面受高库存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