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负着发展和推广农村普惠金融的使命。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与创新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吉林省普惠金融面临的核心问题以及运用互联网金融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最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促进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2.
普惠金融已经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标志着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农村普惠金融又是发展的重点,但是它却受限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一贯特征而举步维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农村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全、农村金融基础条件差。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指出互联网金融契合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的征信系统;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法制环境;强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3.
《商》2015,(37):173-174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发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路径。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拓宽金融市场边界,打破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与发展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能够减缓人民贫困,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金融普惠。  相似文献   

4.
信息通信技术对于金融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在20世纪90年代末,手机银行的诞生就是很好的例证。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目前主要表现为以银行为主导和以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为主导的手机银行。典型模式在非洲国家主要由移动运营商主导。通过引入代理商,非洲国家已经成功运用手机银行来弥补金融空白,很好地解决了金融包容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手机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给出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满足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移动支付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机遇。我国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庞大并快速增长,基本实现了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移动支付的发展使金融业务移动互联网化,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同时也存在着安全、消费习惯、政策和商业模式方面的问题。为此,应支持移动支付应用创新,带动移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鼓励移动支付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确保移动金融服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薄弱,征信体系与城市相比也不健全,互联网普及率也较低,存在明显的异常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因此,农村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积极探索农村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施方案,但当前的政策措施仍局限于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服务,面临着较多的现实困难。具有创造力的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不仅改善了农村金融领域的困境,解决金融供需问题,还引发市场竞争,促进金融服务专业化与国际化。互利网金融和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使之成了最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模式,创造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农村普惠金融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提出一些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立为全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是普惠金融的宗旨,但是农村的金融排斥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所以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点。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的这些不足。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注重风险的防范,更要依托传统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苏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调研,强调传统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的互补与融合,最后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共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并着重从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金融基础覆盖率等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解决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机制,为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出有建议性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实践为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对安庆市农村地区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信息背景,借助互联网产生的金融管理模式以及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促使金融的覆盖范围得到拓展。本文对普惠金融含义及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与人员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普惠金融以实现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为目标,而互联网金融基础性作用突出,因此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众多的契合点。文章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保障我国普惠金融的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信息时代,依托互联网形成的金融理念与金融管理形式逐渐发展起来,极大地拓宽了金融覆盖范围,推动了市场资本的流动与配置。普惠金融是面向社会各阶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普惠金融在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从普惠金融的概述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普惠金融是使社会各阶层群体特别是普通民众能充分受益的金融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其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自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其"开放、高效、平等、共享"的特征,很好地契合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剖析,试图阐述我国互联网正在催生普惠金融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5)
现阶段,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代表着金融转型的方向之一。开放、自由、平等、合作的互联网与普惠金融具有共通之处,普惠金融宣扬平等、及时、便捷,两者的协同发展必定对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带来希望。通过分析两者的含义,目前我国在借助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现状,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对机遇,普惠金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快捷、便利、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特点,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弥补了普惠金融服务面积小,业务量小和信用经验不足的缺点。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以促进中国普惠金融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要着重解决"惠而不普、普而不惠"的现实问题.普惠金融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创新模式有待进一步评估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其农村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能够有效覆盖大型银行的业务盲区,早已成为...  相似文献   

18.
概述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背景,以及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描述并借鉴国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如何发展落实普惠金融为最终目的提出农商银行网络金融创新的相关策略,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实,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能够享受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创新以及转型,金融工具作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利用金融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实体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举措。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对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结构、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看法等多个维度为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以建设银行"普惠金融e登记"为例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我国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型银行、小型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都以自身优势为基础进入普惠金融领域,为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把金融科技融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创新普惠金融产品的做法值得借鉴;政银合作模式有利于创造有利的普惠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