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调查分析了近2年发生的大学生"校园贷"事件,以大学生"校园贷"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收集整理分析大量案例数据,对大学生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多角度了解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消费潜力的群体,资金短缺对其消费能力有极大影响,为了满足大学生群体消费,互联网金融平台分期购物、现金贷款等校园贷服务应运而生。探讨了互联网经济时态下"校园贷"的现状及发展,对其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为大学生理性使用校园贷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网贷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大学生频频陷入校园借贷的陷阱,"高利贷"、"裸贷"等乱象的涌现,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理性消费观欠缺。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理性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远离校园贷陷阱、培育理性消费观,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家庭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的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正确舆论氛围的营造等。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随着基于P2P的网络借贷平台大量的涌现,"校园贷"这个词也越来越被我们熟知[1]。大学生校园贷也屡见不鲜。因"校园贷"引发的诸多恶性案件也吸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其原因在于国家监管漏洞、社会教育宣传不全面以及部分学生的拜金主义,今天"校园贷"给学生和社会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合法网络信贷,构建高校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成为当前严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贷款方式日益多样化。"校园贷款"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需求,但大学生在风险防范方面疏忽大意,易陷入校园贷旋涡。文章选取阜阳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大学生校园贷现状,从政府、信贷平台、学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校园贷的问题及危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为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完善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不良校园贷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打压其肆意增长的趋势。但一些校园贷为寻求生存之地,改头换面,用新马甲来诱惑学生:考研贷、美容贷、留学贷等层出不穷,给有贷款需求却难辨校园贷潜藏风险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针对此现象,本文从国家、银行、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贷款平台为大学生的消费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稳定视角出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校园贷"问题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指出"校园贷"有需求市场、校园网络贷款机构经营不规范、不良借贷平台"挖坑"逾期后"暴力催款"、校园网络贷款机构间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从而提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和学生应自身抵制,提高个人风险防范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也搭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发展形势变得丰富起来,网络借贷成了现代社会中非常普及的一种借贷方式,普及程度已经到了大学生都能轻易借贷的地步。不良"校园贷"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阐述了大学"校园贷"产生的原因及大学"校园贷"业务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大学"校园贷"的研究对策,努力抵制不良"校园贷",还大学校园一个纯净美好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8,(1)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校园贷"自杀现象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稳定性,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校园贷"在高校盛行,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因此,加强"校园贷"的风险识别和防范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调研,然后分析"校园贷"法律风险,最后尝试提出"校园贷"的防范对策[1]。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民间借贷行业依托互联网推出的"校园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学生深陷"校园贷"危机的事件也屡见报端。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行主流校园贷平台的信息分析与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概况两方面,来探究"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和风险性,为有关部门规范校园贷行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2016年河南某高校大学生欠贷自杀及"借贷宝10G裸条"等恶性事件发生之后,学术界开始研究"校园贷"的前因后果,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校园贷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中目前还没有学者从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未来我们会基于不同层次高校的调研,对不同类型校园贷业务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为提高大学生信用认知及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校园贷业务的监管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校园贷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校园贷受众的特殊性,加之近期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校园贷一时成为人们舆论的中心。随着各种政策相继出台,校园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关键阶段。文章通过网络调查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在P2P平台校园贷的现状,分析校园贷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财商、提供多途径勤工助学、提高商业银行渗透率三点完善校园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校园贷"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金融的需求,又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事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在"校园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危害大学生的"高利贷""裸贷"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良性发展,因此,要切实解决大学生"校园贷"的乱象,高校就要从纠正学生消费观念、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管理知识、提高大学生金融素养等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与普通的民间借贷相比,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较多的民事法律风险,尽管校园贷已暂停,且银行已对大学生贷款“开正门”,但囿于种种原因限制,难以灭绝,多数平台改头换面,继续校园贷。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校园网贷的民事法律规范,相应的近似法律依据有《民法典》及政府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大学生网贷民事权益保护涉及面广,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民事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缺乏纠纷解决机制等。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网贷行业协会建设,规范校园贷网贷平台,进行金融创新,加强对平台信息披露的监管。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恢复校园贷产品,使校园贷真正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护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受政府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网络借贷业务也迅速兴起,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客户,开展了校园网贷业务。校园网贷业务在帮助大学生应对消费、培训、创业资金困难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不良后果。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参与校园借贷的原因,大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风险,并提出了进一步监管校园贷,防范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畸形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虚假的社会诱惑、平台借贷审核不严促使"网贷"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升温。"网贷"在高校校园迅速"走红",业务发展得"风生水起",不仅使大学生背负巨大的经济债务和精神压力,而且面临巨大的隐私信息安全隐患以及个人征信系统的崩溃。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教育、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日常消费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方能使校园网贷在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逐渐形成合理的行业规范,形成校园网贷健康、有序、成熟的行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8,(1)
近些年来,基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特征的不断凸显,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网上贷款事件时有发生,以"校园贷"为代表的各种网上小额贷款机构也逐渐浮出水面,得到了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本文立足于p2p背景下的校园贷模式,探讨其对广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规范校园贷款,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向高校学生群体的校园贷以手续简便、放款快速等优势得到不少大学生的青睐,在校园贷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因运营不够规范,产生了暴力催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多项措施对校园贷清理整治。本文试对校园贷的发展历程、常见类型、成因、所伴生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教育、监管、法制等角度对校园贷的治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崛起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物"校园贷"产生,并在大学网络信贷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见诸报端,甚至发生了一些大学生无力还款而自杀的惨痛悲剧。如何正确认识"校园贷",防止类似负面事情的再次发生,已经成为高校以及高校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分析了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校园贷在大学生群体中慢慢发展,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借贷平台出现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并迅速发展。本文以"蚂蚁花呗"为例,简要分析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现状,就蚂蚁花呗的特点提出在使用这类借贷平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