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对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模式进行了辨析;探讨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念,即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综合要素统筹理念、有限目标理念、城市开敞空间管制理念、科学指标体系理念;指出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生态化的主导途径为城市结构生态化和城市功能生态化;提倡在继承、发展和保护的基础上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主体--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演进过程不断加快,规划和实施能源生态化供应对于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和概念,通过总结国外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生态化是实现生产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生态化程度的评价是正确引导企业良好发展方向的重要一环。以往关于企业生态化评价指标的研究重视建立全面的体系,但对企业动态指标的作用重视不够。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指出生态化动态指标的重要性,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三个动态指标将企业的生态化表现分为13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企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绿色革命和城市生态化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指出 ,绿色生产消费是城市生态化的战略重点 ,是城市生态化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城市生态化是根本改变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某些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没有保持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不好,不得不让人们再度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建筑师们也在研究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结合生态设计理念,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以期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未来能源的关注使得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发生了巨大的兴趣,像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对动植物产生的废物的利用等"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建筑"的概念由此产生.一般来说,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处理好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方案评价的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设计了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阻碍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化两者衔接与融合的症结,提出了促进两者衔接与融合的五大问题,给出了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地发展,我们对于身边事物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通过改变,来不断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的,建筑越来越变得现代化,关注的方向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已从原来的只关注质量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本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两个话题莫过于环境与资源问题,我们的建筑行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绿色、低碳的生态建筑在不断地深入到人心,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大的趋势,本文就绿色生态建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邓毅 《城市问题》2002,(6):17-20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生态化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城市景观生态学为基础 ,结合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相关成果 ,从宏观到微观 ,从规划到具体技术 ,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和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德国汉诺威柯贝(Kronsberg)生态城、丹麦哥本哈根诺德海文(Nordhavn)未来城、瑞典麻摩(Malmo)生态城为例,从基本情况、发展契机、规划理念、具体措施和成功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欧洲三大著名"生态城"的特征,提出供生态城市规划借鉴的成功经验。并以上海世博会亚洲唯一代表城市——溪口镇作为实证案例,根据生态城规划的理论与经验,结合溪口的特质,提出城镇发展的战略构想,冀为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面临的人口规模膨胀、土地空间有限、处理设施紧缺、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等突出问题;认为实施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是妥善处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从北京市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生态补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诊断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出发,按照培育城市群共同价值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制定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技术路径,提出制定城市群生态网络格局的要点;基于生态学的尺度理论,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的构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城镇建成区绿地;提出"按需划片—按片定类—按类划区—按区定级",分级管制的规划管制路径,探索出我国城市群"生态需求分片管制、生态系统分类管制、生态功能分区管制和生态用地分级管制"的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得出了该模式有利于保障城市群生态空间数量,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要求且已具备转型的条件,转型总的思路就是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本文从微观上的能动性出发,提出重建微循环是生态文明时代下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进而从微降解、微能源、微交通等十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微循环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特殊生态机制相适应的生态格局是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研究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多尺度的生态机制与空间模型,认为由多尺度、多层次生态廊道迭合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是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重要空间体系.在厘清生态廊道宽度与生态功能的尺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并以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探讨山地平原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多尺度规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构建,以局地气候的良性循环实现建成环境对大气候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优化,进而借助气候舒适度实现城市低碳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微气候循环,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山地城市住区建设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与地形、自然环境、微气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山地住区布局微气候适应性;另一方面,以"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影响山地微气候循环的制约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总结住区山地布局适应性、山地建筑特征和山地绿化组织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构建生态绩效的"三维耦合模型",提出"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以达到最终实现住区内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微气候因子的互补循环,进而达到额外能量微消耗、生态环境微冲击、二氧化碳微排放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分析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推动下,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研究的动向,重点阐述了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建设应采取主动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措施,积极打造适应区域生态循环和演替过程的生态格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根据对以往生态格局规划案例的总结发现,现有规划模式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对主导土地自然演替规律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缺少分析,因而构建的生态格局体系可能存在着生态稳定性差、绩效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工业集聚区规划为例,通过推断土地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区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在适应区域土地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以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管理决策、社会文化等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形态要素.张掖地处西部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本文从培育公民思想意识、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营造生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等五个层面对张掖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郊型农业科技园区在城市生态中的作用与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现有城市绿地在生态城市目标下存在生态效率低、经济性差、可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种新形式,以其特有的产业化模式和现代田园景观,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具有优势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