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使用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2003年1月-2012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美联储基础货币供给量、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和公开市场业务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模型实证分析可知,美联储这三大基础货币工具的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方向和力度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正说明美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当中,同时金融机构的"惜贷"较为严重,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4.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某些借有外债的企业来说,利率风险已成为其心中难以消除的痛。在过去二十年中,国际利率市场风云变幻,令一些企业损失惨重。以6MLIOBR为例,其最低时仅为0.98%,最高为12.63%。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外债均采用浮动利率形式,起伏不定的国际利率令企业债务成本难以确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显得十分有必要且紧迫。中国工商银行的一起成功控制利率风险的案例无疑是有力的证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2012年1月26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首次发布对2012年内以及未来较长期间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预测。这是美联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和有效性的最新举措。美联储长期维持超低利率有助于本国经济复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当前货币供应过剩成因及货币政策工具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市场货币供应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潜藏着通胀隐患,同时货币供应过剩还极易助长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及社会现状,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出采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解决目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指出现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工具尚存在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尽合理和贷款计息办法单一,再贴现利率调整滞后等实际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票据市场的业务指导作用。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已建立完整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利率调控机制越发成熟,但与成熟经济体相比,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传导通畅性仍待改善。本文通过梳理现代中央银行构建利率调控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对短期利率的控制几乎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首选,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更偏好工具的高传导效果,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更偏好工具的低操作成本。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本文认为中国当前采用的利率调控机制符合经济金融发展阶段需要。短期利率传导不畅问题,需要金融市场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因此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完善中国利率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调控有效地遏制了经济的过热,但是,这是计划调控的成功,而不是市场调控的效果,而且调控的成本也过于沉重。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取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差别利率和告示操作的方式,才能使央行摆脱目前的选择困难.逐步获得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适时主动地进行预调微调,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成交规模稳步扩大,市场利率震荡下行,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各子市场发展速度出现分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出意愿有所增强,非银行市场主体参与度不断提升,货币市场流动性管理功能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主要经济体开始酝酿或实施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货币市场资金不断从高风险工具撤出并涌入低风险工具,导致边缘国家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核心国家与部分非欧元区国家市场利率不断下降。文章从市场行为角度解释了欧洲出现大面积负利率的原因,指出这一现象反映出欧洲货币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失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尹继志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2):19-24,30
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中介目标是联接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的桥粱,各国中央银行对中介目标的选择十分重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随着金融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我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正处在推进之中,由于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均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应作何种选择,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15.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平台,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设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与梳理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事件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分析结论,并总结其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Takayasu Ito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2019,30(4):48-53
When the Bank of Japan (BOJ) adopts interest rate targeting under a comprehensive easing policy, the term structure up to 12 months in the Japanese money market is driven by a single trend. It is caused by monetary policy expectations. The regime of interest rate targeting gives a sense of comfort to market participants that the regula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orks in the term structure of the money market. Thus, monetary policy expectations are fully transmitted to the yield curve end. On the other hand, monetary policy expectations are not fully transmitted to the yield curve end under either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 policy or the negative easing polic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 policy and the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 paralyze the market function in the short‐term money market. 相似文献
17.
Don Bredin Stuart Hyde Dirk Nitzsche Gerard O'reilly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7,34(5-6):872-888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UK monetary policy on UK stock returns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behind such a response. Firstly, we conduct an event study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unexpected changes in monetary policy on aggregate and sectoral stock returns. The decomposition of unexpected changes in the policy rate is based on futures markets data. Secondly, using a variance decomposition in the spirit of Campbell (1991) we attempt to identity the channels behind the response of stock returns to monetary policy surprises.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netary policy shock leads to a persistent negative response in terms of future excess returns for a number of sectors. 相似文献
18.
欧洲央行的利率角色与货币政策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央行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中,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处于核心地位。自欧元区建立以来,欧洲市场利率价格已变得高度透明。并产生了以EURIBOR.为代表的多个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与货币政策操作紧密相连,借鉴欧元区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及其稳定基准利率的途径,对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使用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变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长期,我国货币乘数和电子货币使用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漏损率之间存在均衡关系;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对货币乘数具有双重作用,且使货币乘数下降的作用更强。(2)在短期,我国狭义货币乘数非均衡的自我纠正速度快于广义货币乘数;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使得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出现了同向变化的情况.这与长期的结果相反。(3)电子货币的使用增强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