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珊  秦彤  李惠 《商》2014,(47):32-32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使得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学生要想尽快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就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调整自我心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期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中无法被忽视的问题。正处在转型期间的我国社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又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因此,高校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就显不可或缺了。而这种指导不仅要体现在择业上,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刘静 《商》2014,(47):294-294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高校新招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这也直接使得我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而每年岗位缺口约在800万以上。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当前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高校更应该创新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指导方法,努力为高校学生自主择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市场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使得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所以很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为了减少就业过程中的难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是未来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结合新媒体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促进就业市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使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高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所以,当前学校应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对经管类大学生展开教育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解决就业困难等问题。本文就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的教学方式中存在如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与社会脱节严重、考试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教学建议,希望给广大高校的经济类专业教育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升高,使得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就业能力上的竞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关键的。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在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就现阶段如何推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做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步过渡,随之而来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基.于分析我国高校目前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现状,对比国外创业教育环境和背景提出适应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策,旨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出有效的理论导向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勇于尝试自主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商》2016,(15)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并且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质量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教育中,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兴起,众多的相关性活动为学生提供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演练的平台,借助一台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一定的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创业,这一现状使得网络营销课程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课程,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展了渠道,使其更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创业教育理念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对其课程教学的更高效开展展开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1.
魏小坤 《市场周刊》2020,(13):0047-0047
近年来,伴随国家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得以快速扩招,而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而伴随社会的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幸福情况,也事关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就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连年增加,使得学校和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显得很紧迫。本文认为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从国家政策、社会观念、高效改革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以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毋雪梅 《致富时代》2010,(8):107-108
就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等进行探讨,提出高校教育改革应该与就业市场对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全民素质水平,但各高校连续几年的不断扩招,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从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做出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指导模式以及指导功能和师资方面均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整体上应该以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如何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当下的整体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造。为此,文章就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就业指导模式革新进行探究,在准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多样化的大学生就业宣讲会,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当下新型的就业指导模式革新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万娟 《中国经贸导刊》2010,(24):106-106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起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已有原来的定向分配转变为现在"双向"选择,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学生就业部门,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提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普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教育主体,学校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国内外高校毕业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希望能给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人数不断高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前提下,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断的进行探讨,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引入到了教学体系中.文章主要浅析了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内涵,并结合文章所在学院实际就如何进行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人数在成倍增加,这意味着每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是社会上用人的岗位数量有限,这就造成用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学生人数就不能达到很好的匹配,这就出现了就业人数过剩现象,造成就业供需矛盾,就业难的现象使得社会、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为了疏导就业压力心理,解决就业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的就业干预很有必要,我们要及时发现就业问题,缓解和疏导就业心理问题,为大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