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欣 《魅力中国》2013,(1):49-49
贝里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与罗西尼、唐尼采蒂并称为“美声学派”的三大巨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大约10部歌剧作品,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就是《诺尔玛》。本文就《诺尔玛》中的经典咏叹调《贞洁女神》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贝里尼的创作特点和手法,从演唱的技法、音乐的结构去分析和塑造诺尔玛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赵欣 《魅力中国》2013,(2):49-49
贝里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与罗西尼、唐尼采蒂并称为“美声学派”的三大巨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大约10部歌剧作品,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就是《诺尔玛》。本文就《诺尔玛》中的经典咏叹调《贞洁女神》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贝里尼的创作特点和手法,从演唱的技法、音乐的结构去分析和塑造诺尔玛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发展呈现新的潮流,在歌剧的创作上也出现了多元化。威尔第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元素为基础,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性格面貌,并触及到一定的社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威尔第男生声部安排中出现的独具匠心的“威尔第式”男高、中、低音声部的演唱要求,并对美声唱法提出新的要求。他的这一创作风格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常 《魅力中国》2010,(9X):172-172
普契尼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蝴蝶夫人》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在《蝴蝶夫人》的欣赏过程中,几乎可以领悟到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所有的技法与特点。他的歌剧创作旋律诗情化、音乐民族化、故事悲情化,其创作牢牢扎根于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是真正弘扬威尔第歌剧艺术的剧作家。他的歌剧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5.
徐青 《魅力中国》2010,(23):313-313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国最早的歌剧应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算起,之后的80多年中,有很多艺术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有继承戏曲传统的剧目《小二黑结婚》;有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的《星光啊星光》,有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的剧目《王贵与李香香》等等。可以说我国歌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歌剧的创作依然还在探索尝试中,对今后的歌剧创作我个人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雅 《魅力中国》2014,(11):67-68
阿米里。巴拉卡是当代蔓国著名的非裔诗人,他一生历经了几个重要的创作时期。创作出了许多极富斗争性的诗歌作品,其诗歌体现了一个非裔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诗歌集《有人炸了美国及其他诗敢》是作者最后一个创作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有人炸了美国》以蔓国9.11事件为背景,意在抨击美国根深蒂目的种族歧视与资本主义制度,表迭了其作为美国公民的政治态度。揭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万韵婷 《魅力中国》2013,(13):80-80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极具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对协奏曲的贡献被人们誉为“器乐创作大师”。然而,90余部歌剧的创作也使得他与这个影响人类文明数百年的艺术形式——歌剧(Opera)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文思潮影响下的歌剧和维瓦尔第的歌剧都被刻上了历史烙印和个体特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同歌剧爱好者一同重温过去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当选词: 19岁写出妇孺皆知的《翻身道情》和《南泥湾》,21岁创作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使他成为革命时期中国文坛上最年轻的红色作家。催人泪下的《回延安》,激情四溢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蒋琦 《魅力中国》2014,(8):87-87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歌剧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并为大家所熟知。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意大利喜歌剧,用轻松幽默的感性方式,向人们展示着歌剧的魅力,并在作品中暗含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在当时被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歌剧主人公费加罗的形象为切入点,对费加罗的戏剧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法这两大部分进行分析,突出了费加罗乐观、机智、沉着、稳重、热爱生活等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强调了重唱和咏叹调在费加罗音乐形象塑造时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戏剧和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对歌剧人物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芳 《魅力中国》2014,(25):88-88
《风萧瑟》选自歌剧《伤逝》,以鲁迅唯一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而成,1981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首演。此剧的上演,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多段精彩唱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音乐的演唱角度对《风萧瑟》进行分析,在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特点、感受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这首咏叹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尼采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尼采早年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和瓦格纳的音乐精神熏陶,使他早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两个核心概念。但作为一位转折时期的思想家,他主要是以反叛传统西方文论的姿态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冯晓玉 《魅力中国》2010,(2):221-222
本文主要论述了亨德尔生平及其主要创作,亨德尔的歌剧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以及对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演唱时如何根据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伴奏织体,节奏和节拍以及强弱标记等,来更好地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亨德尔生平及其主要创作,亨德尔的歌剧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以及对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演唱时如何根据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伴奏织体,节奏和节拍以及强弱标记等,来更好地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韩冰 《魅力中国》2013,(32):77-77
《运河谣》以京杭大运河为创作背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运河上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本文简要介绍了《运河谣》的内容,并根据其创作特点。分析其创新性特点,其创新点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滕非 《魅力中国》2010,(32):265-266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独具一格的是,他将异国曲调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并且这些作品深受广大歌剧爱好者的喜爱。作品中的异国曲调分别采用日本、中国和美国的民歌,而这些民族语汇的运用是普契尼歌剧音乐中特有的艺术语言,勾勒出了作品奇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许多表现特点和民间音乐的精华,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脸,充分运用大型乐队,结合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演绎故事情节,深入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经过几代剧作家和音乐家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贺嘉嘉 《魅力中国》2010,(34):142-142
本文结合对莫扎特音乐的歌唱实践,以莫扎特的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为切入点,通过对莫扎特的成长经历、创作背景等的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莫扎特歌剧艺术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欣 《走向世界》2013,(20):76-77
<正>不久前,"音乐之岛"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是一位唱功卓越的男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深谙歌剧表演艺术的大师级导师——马龙.邦凡蒂,他和他的个人演唱会令青岛的初春沉浸在最纯粹的音乐享受中。在青岛停留的几天里,马龙.邦凡蒂接受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邀请,连续多日举办大师班讲座,前来  相似文献   

19.
薛蕾 《魅力中国》2010,(8):70-71
《月亮颂》是一首抒情咏叹调,本文以解析《月亮颂》的情感表达为重点,对如何以情带声发挥作品的感染力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演唱风格的分析,为声乐学生今后欣赏外国作品、了解外国歌剧的演唱特点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蒲雯丽 《魅力中国》2010,(29):259-259,174
歌剧和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有来自内容、情感、体裁、音色、音量、表演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而艺术歌曲是产生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制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当我们演唱这两种不同的声乐体裁时,就要弄清楚它们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区别,才能较准确到位地演泽出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