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历史性变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建立在中央“两个趋”战略性判断基础上的上述三个变化,贯穿着一条主线——反哺“三农”,反哺“三农”,是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拓展和升华,正促使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要转变;反哺“三农”,是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部局进行重大调整;反哺“三农”必将迎来新一轮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相似文献   

2.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批准和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做好“三农”工作,被高度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在这个战略中,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些论述精辟地阐述了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萤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开局之年,皖北农业大县太和县将通过“五动并举”、“六路推进”,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和富裕起来,才有可能全面实现小康。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又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和指导方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江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告别“十五”,人们对过去五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欣慰。迎来“十一五”,如何保持良好势头、乘势前进?年初,为了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农业部决定进一步整合力量,着手实施“九大行动”,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台阶。可以预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十一五”的五年,“九大行动”将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走势继续向好,并且在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某些方面还可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克东县一年来通过在农村开展“三清”(即清理农村集体财务、清理集体高息抬款和清理农民负担)工作,进一步消除了农村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13亿人口中,9亿多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下同)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当前的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笔者谈谈如下几点思考。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与农村、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农业的发展,才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才有农民的好日子。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毛泽东同志曾鲜明地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三农”问题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称为“三农”。农业的振兴、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在任何一个国家,“三农”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利用有效的政策支持来扶持“三农”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在发达国家,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高额的补贴扶持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这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晔 《农业经济》2006,(2):35-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随着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三变”改革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农民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到入股分红收益,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切实实让农民富起来,简称“三变”改革。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农村“三变”改革在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方面成效显著,通过“三变”改革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历史的原因,农村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村级负债现象普遍而且债务包袱沉重,给村级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极少数村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如果不对村级财务进行彻底清理,不采取措施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势必会进一步弱化农村基层组织这一根基,势必会导致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农村长期稳定和基层政权的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当前在村级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必须紧密联系村…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建设乡镇农经站,夯实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振兴,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要采用高效且科学的策略,最大程度保障农村“三资”的管理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已经30年了。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发展和农村变化举世瞩目。然而,“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6.
新视点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此,本期刊登市农委传达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提出今年上海“三农”工作重点的特稿。进一步增强上海农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使农业再上新水平;围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扎实推进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上海今年“三农”工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所谓“小金库”是指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后,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逃避乡镇经管部门和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和管理,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采取隐匿收入、虚列支出等非法手段,私自将部分收入不按财务制度规定列入本村账目核算而私设的“账外账”和私存的“账外款”。加大对“小金库”的审查力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梁超伦 《农村经济》2004,(11):90-91
四川巴中市民办职业教育“订单教育”模式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比较简易、快捷的有效方式,我们只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及其“订单教育”模式,那么,我们就会进一步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从而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城镇化”的模式。中国农村必定会改变,广东许多地区的农村实际上也已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农村的发展变化是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是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