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1):40-49
<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2.
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平作为当时的佛教重镇,其佛教造像以豪迈的时代气魄和绚丽的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今泰安市的东平县境内,佛教造像密布,主要有司里山摩崖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和理明窝石窟造像,堪称山东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萧易  袁蓉荪 《中国西部》2011,(22):28-33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   

4.
石门山石窟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的造像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窟是佛教、道教结合的石刻群,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把神的威严与人的气质和神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唱。  相似文献   

6.
印度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后来由于佛教的衰落而逐渐湮没,直到1819年被一位狩猎的英国殖民军人偶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高原英德亚里山的山谷里,游客从贾尔冈市南下约60公里便可到达。公元640年前后,我国唐朝高僧玄奘曾经到达阿旃陀石窟,并在《西域记》中留下简约的史料。阿旃陀石窟是展现印度古代文化的壁画宝库。按照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中国有敦煌的“千佛洞”,印度有阿旃陀石窟的“千佛图”。阿旃陀石窟凿于石山一处新月形的陡崖上,共计29座。这些石窟建于不同时代,先后历…  相似文献   

7.
晓航 《产权导刊》2011,(9):73-74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等县境内的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8.
山东青州有一座山叫驼山, 据说因为山峰像骆驼的驼峰而得 名,身临其境,放眼望去,的确如 此。但驼山的出名不是其山峰如驼, 而是山崖上雕镌的众多佛教石窟造 像。驼山石窟共有5窟1摩崖638尊佛 像,大者高近7米,小的不足30厘米。这 是洛阳以东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88年被 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主体,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石刻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的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造像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富有特色。宝顶山石刻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它以慑服人心为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它的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关键的是,石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初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0.
失落的驼山寺 驼山石窟原本是驼山寺的附属,驼山寺建于何时,无据可考,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青州刺史尹思贞造像题记中有"谨施净材于驼山寺造石佛像"的记载,说明至少在初唐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座驼山寺.可惜的是,风雨千余年,驼山寺连同其废墟都荡然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山中这600多尊石造的佛爷们.  相似文献   

11.
东平白佛山石窟位于泰安东平县城西北白佛山半山向阳处,共4窟,大佛窟居中,东西环绕3个小窟,4座石窟全部雕镌在山体悬崖上。大佛窟高7.2米,宽5.5米,内雕大佛高6.6米,其体量之大,位居山东石造佛像第二。文献记载,因为有了这尊大佛,山名也被改成了“白佛山”。但不知何时,大佛窟的门口被垒上了一堵高墙,大佛及其佛族们因此而被打入冷宫,不得见天日。这一堵,使得白佛山造像被蒙上了诸多不解之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甘宪云 《发展》2010,(5):79-79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吸收了汉人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积极推行民族汉化政策,在政治、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时,南朝的佛教造像风格北上,对当时北方地区影响很大。本文拟对南朝佛教造像分别向此两地传播路线为线索,通过典型石窟造像风格的比较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南朝佛教造像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北山石窟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造像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北山造像历晚唐、五代、两宋,其中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具有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宋代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雅、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北山石窟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其中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相似文献   

15.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7.
刘乐 《魅力中国》2014,(23):111-11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北魏(386-534年)王朝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梵文经典都是在那个时期翻译成汉文;同时石窟寺建造,佛教造像,壁画绘制等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但是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也是最残酷严苛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1~452年在位)灭佛,即对北朝的佛教活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20.
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中国四川大足县,唐末以来的摩崖造像遍布境内,先后公布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达74处,造像达6万多躯,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为最。1945年春,由史学家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组团考察后,认为是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的石刻瑰宝。1980年春始对外开放,第一位外宾——加拿大学者司徒尔特目睹宝顶山石刻后,即惊呼:"这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自此,中外名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1986年,海外游客投票将其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资源。以"北有敦煌南有大足"享誉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