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曼慧 《商场现代化》2005,(22):122-123
电子商务的开展需要发达的物流业作为支持,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加速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制定、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的开展需要发达的物流业作为支持,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加速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制定、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的开展需要发达的物流业作为支持,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加速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制定、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对于晋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晋城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晋城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物流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人才培养等发展晋城现代物流业的一系列对策,以促进晋城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出发,对第四方物流与传统物流、第三方物流等进行了比较,得出中国物流业目前的状况正适合发展第四方物流,跳越第三方物流直接进入第四方物流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莉 《市场周刊》2004,(24):12-12
政府在促进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中主要起推动作用,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工作是带动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物流成本,不少国家出台了综合措施以规划物流资源,例如,日本在1997年颁布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该大纲明确了在物流领域里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为日本物流业的跳跃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现代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与规范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调控。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及黑龙江省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应用度比较低;而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物流人才稀缺等问题,是制约黑龙江省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软硬件齐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推动规模化、差异化经营和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提供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发展政策要素和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8.
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赞 《商场现代化》2005,(11):118-119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这种物流形态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首先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状况做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第三方物流业将是当前重要的竞争领域.  相似文献   

9.
物流业是温州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具有温州特定的优势,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约束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促进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才储备和培养、促进物流管理体制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借助政府的扶持,温州物流业必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文章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困境,既有物流供需双方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的问题,又有物流发展环境和法律制度方面的障碍问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有物流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信用信息,物流信息标准化,国有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环境等原因.最后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物流文化与绿色物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物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依赖于以物流技术、物流资源、物流信用为支点的经济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从物质形态的物流文化、社会规范的物流文化、行为方式的物流文化和精神观念的物流文化等四个方面来把握。文章提出,物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绿色物流,发展绿色物流,应实施绿色运输,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实施绿色设计、包装和标识策略等。  相似文献   

12.
王伟  赵亮  黄莉  封学军 《中国市场》2009,(49):11-15,19
考虑物流节点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物流节点物流量预测方法体系,将物流节点物流需求分为趋势性、转移性和诱发性物流需求,引入生命周期理论确定物流节点成长曲线,基于供需动态均衡构建Logis-tics模型,确定物流节点物流量,并以豫南口岸物流中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较之以往预测方法,该方法更为适合物流节点发展的实际,可为物流节点选址、规模的确定、布局和合理化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物流工程与国际物流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再制造是一种新型的制造方式,它的出现,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再制造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并就再制造物流问题和逆向物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低碳物流之逆向物流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0,(14):102-103,122
逆向物流的改善是实现低碳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逆向物流重视对包装物、废弃物和退货品的回收处理。强调通过资源缩减和废弃物再资源化等途径,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对逆向物流在认识上存在障碍,资金和逆向物流人才匮乏,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滞后,影响逆向物流的发展。逆向物流的低碳化可以从逆向物流的电子化、低碳化包装和低碳化运输等方面改善,实现发展低碳物流和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物流国际化与物流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流需求逐步扩大,基本建设加速发展,中国物流业与全球化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行业整体来看,运输方式的转换及服务面积的扩大和高水平发展引起了结构性变化,并最终波及到企业,物流企业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各种物流企业相继出现。文章指出,近年来,国际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工序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普遍,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相结合,以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国际物流运输。要实现国际国内物流的结合,需要解决规格不统一、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物流市场结构不合理、统一物流行政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为应对这种变化,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改变经营组织和经营战略,而外资企业在其中起着先导作用。从企业层面来看,外资企业在末端物流上必须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而民营企业以这种合作为契机不断积蓄力量,也会产生飞跃,物流市场上既有尖端物流需求,也有简单运输需求。从行业整体来看,一方面,以外资企业为中心,为满足国际市场高端需求,大中型企业群逐渐成长;另一方面,为满足简单运输需求,小企业群也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18.
物流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物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物流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航空运输业与海运业特别是集装箱专用船舶运输业的物流对应力.文章指出,在1965年以后的复合运输战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物流战略这两个阶段中,集装箱专用船舶运输业和航空运输属于共存共荣、相互补充的关系;而在1990年以后的供应链管理阶段,集装箱专用船舶运输业把联盟的形成作为最优战略并重视供给,航空运输业则力图构筑对应SCM的商务经营模式,开始挤占集装箱专用船舶运输业的运输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研制更适合于航空运输的新型商品,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海洋运输业应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位置,将其中心转移到提高物流对应力的战略上来.  相似文献   

19.
绿色物流与国外物流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利民 《中国市场》2008,(23):40-41
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本文主要以国外的观念、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阐述,对我国倡导绿色物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公路货运发展物流的经验,结合大众物流具体实际,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讨了大众物流板块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抛砖引玉,力求为大众物流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的公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