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仁春  高楹 《浙江经济》2004,(11):24-26
浙江人多地少,加上近几年失地农民增多,每年亟待转移的劳动力人口在50万左右,但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全国其他地方。这当中.95%的富余劳动力是被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消化吸收。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已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器,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为此,2005年我们对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广泛地调查,分析研究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问题,是个百姓担心、社会关心、政府操心的焦点问题。目前,政府统计在册的在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有500万,城市还有下岗职工900万。“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将新增劳动力7000万左右,国有企业将分流富余职工1500万左右,农村新增和富余劳动力将有4000万左右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婧 《发展》2006,(11):150-151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实质上是同一过程的统一”的认识。只有把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结合起来,才可以真正解决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田飞  王超 《魅力中国》2010,(20):7-8
伊宁县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现状.归纳总结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同时也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诸多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隆山区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面较大。由于历史的和工作的种种原因,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起步较晚,省外劳动力大量涌入,省内富余劳动力又大量积压,形成一个极不协调的反差。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52.57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增长14.8%。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那么.就要通过政府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增加政府投入,打造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平台等多种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1997年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大量涌现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一个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过渡性政策,即为“下岗”职工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离开劳动岗位后可以有三年的期限去重新接受劳动技能训练、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在这3年中这部分失去工作的职工可以不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和政府仍要为他们发放生活费。在此期间,“下岗”职工人数未被统计在社会失业人口之内,他们的生活费也不由社会失业保险基金承担。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辽宁经济》2000,(1):29-29
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分析,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人数不断增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过去,我省主要是靠国有企业大量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素质低下的冗员,是国有企业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必须卸掉的历史包袱。其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辽宁经济的主体是重工业和传统产业,在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后,目前正在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必将造成相当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其三,我省人口正处在一个持续增长的周期之中。从现在到2020年,全省还会…  相似文献   

11.
最近,江西省横峰县兴安工业园区的无极制衣公司等多家企业因难以招到技术和经营人才而频频告急,不得不到外县四处出击。这在当地成为一件新鲜事。据统计,横峰县是一个劳动力富余地区,2005年全县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0.2万人,在外务工创业人员4.9万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48%。全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达40631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62.6%,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那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本应“近水楼台先得月”,何以出现“招工难”现象?  相似文献   

12.
劳动部提出十一条办法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劳动部最近就国有企业富余职工问题提出11条解决办法:一、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分流的政策指导、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二、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富余职工向新产业转移。通过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引导富余职工转入新的行业。三、配合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通过盘活企业存量资金,推动富余职工分流。四、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各种就业服务手段,鼓励富余职工转岗或转业。五、加快政策职能转变的步伐,通过分离企业办社…  相似文献   

13.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的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现有农业人口近400万人,农村劳动力244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00万人,全市尚有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40余万人,富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5%和10%。富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比例过高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从开发人力资源入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将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业人口的资源占有量,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一、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李墨刚 《魅力中国》2011,(17):109-109,103
土地延包是产生无地农民的重要原因,但其本质是人地矛盾和农村劳动力富余。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是增加农民货币收入和实现富裕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无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无地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机遇,须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富余劳动力承载能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1-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和工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温饱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的转移也有很大区别。这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闸题带来机遇。但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中年以上为主、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的富余劳力,亿万进城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  相似文献   

17.
胡华文 《重庆经济》2004,(4):16-17,2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对2004年全省17个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省各县市共17000多农户,  相似文献   

19.
焦元平  夏卫凯 《发展》2006,(12):30-3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踏上了城市谋生的征程,经过十多年的延续累积,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低收入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生活开支,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富务职工安置或者说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事实上,比起1.5亿左右的农村剩务劳动力来说,3000多万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只不过区区小事,那么为什么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姑且使用这一从来未使使用的术语)问题大得多、难得多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城乡割据的户籍制度、泾谓分明的身份界限以及不同的就业待遇扭曲了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