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姜汝祥 《商界》2011,(12):27-27
中国思想认为为的动机要靠情义来激发,西方思想认为人的一生要不断洗刷罪恶。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人已经看到仅靠关系管理会有偏颇,  相似文献   

2.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制度非均衡既包括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也包括制度供给过多,超出社会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过剩型非均衡,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从制度均衡再到制度非均衡,进而发生制度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革就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制度均衡则是制度变革的目的和归宿,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变革的一个过程完整实现.制度变革是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的矛盾统一.制度非均衡是引起制度变革的动力,制度均衡是制度变革的现实目标,制度变革则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非市场化制度安排、制度租金与制度成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非市场化制度安排实质上是制度变异问题.非市场化制度安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府对某一领域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并不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而是带有行政性、垄断性.这种非市场制度安排往往使制度带有租金(制度租金).能够实施这种制度的人就可能从中获得好处或利益.制度租金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制度成本,也就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已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它被当作一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变量,好的制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坏的制度只能阻碍进步。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制度不是一个单一的局部均衡现象,而是一个多重均衡的结果,是一个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和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深入的探讨了我国企业制度的内涵及组成部分,制度管理的内涵及职能,并分别讨论了企业制度的建立问题以及制度管理的创新,以期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6.
僧伽制度     
僧伽制度指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包括:出家、受戒、安居、羯磨、丛林清规等。出家梵文Pravrajana的意译,又译作林居者。指佛教信徒离家到寺院做僧尼,专心修行。又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头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等。出家自古即流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时代就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脱者。后为婆罗门教和佛教所沿用。佛教的出家以释迦牟尼之离家学道为滥觞,其后以出家人组成僧团。凡出家者应剃除须发,抛弃自己本来的名字,自称释迦弟子,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相似文献   

7.
制度至尊     
我们进入了一个转折的时代,进入WTO将是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力管理企业的终结,同时也是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采购范围制度及其制度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采购法>在采购资金、采购主体及采购对象范围制度方面,由于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困惑.本文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范围制度经验.调整政府采购资金范围,对财政性资金、混合型资金、地方债务及捐赠资金进行明确界定;合理划分政府采购主体范围.将国家机关、非营利事业单位、非法人团体组织列为一级采购主体,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法入团体组织、公共企业及委托一级主体的中介机构列为二级采购主体;对政府采购对象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以避免实际操作中出现歧义;对政府采购资金、主体、对象范围相互交叉的现象作出制度安排,并在<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9.
沿着制度需求、制度异化和制度替代这样一条主线,深入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对立的,是存在相容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共存.允许和承认这种共存,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最大优势是渐进性,允许对现有制度有新的需求并允许其异化,甚至政府有意地对其创新和改造,充分尊重民众意愿.  相似文献   

10.
王周来  张红 《财贸研究》1998,9(5):41-43
<正> 破产制度作为一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制度,是调节、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一种正式法律制度供给,是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以及市场有序性发展的需求相联系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与需求,必然导致为此所发生的交易成本及支付行为。就供给成本而言,一般为创设、制订法律制度的一般工作费用和破产制度实施的监督费用。作为制度的需求(实际就是市场主体制度消费)成本,从制度交易行为来看,则远比供给成本要复杂得多。作为法制制度的需求以及实施所发生的成本支付,并非是完全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成本,还包括社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 ,金融风险成了世界性关注的问题。金融风险尽管自古就有 ,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因此 ,至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风险的理论著述不多。就现有了解的理论来看 ,国外金融风险理论主要有早期的金融内在脆弱性假设和现代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对金融风险的解释。1金融体系内的脆弱性假设主要是以明斯基 ( H·PMinsky)为代表的周期性解释和以弗里德曼 ( M·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解释 ,前者侧重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来解释。后者侧重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角度来解释 ,但由于他们的解释缺乏微观基础 ,…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和基于经济学的制度经济学两个流派的视角,对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包括制度企业家的性质、制度的类型、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制度变迁的机制、经验研究的集中点。结果表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前因后果,制度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驱使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机制。并对整合两个流派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林章兵 《商业研究》2004,6(6):57-59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正式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了我国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领域形成了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结合对德国监事会制度、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以及我国的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分析 ,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 ,提出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沈炎斌  张跃强 《商业研究》2005,(21):100-102
呼吁引进一个新的制度,即基金会制度,并且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分析了基金会制度在解决独立董事制度中的难题作用。从基金会制度在独立董事的选任和激励约束制度中的作用来看,基金会应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机构,将其融入独立董事制度中,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在于厘清制度、制度权威与制度化管理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度权威在组织管理中具有的特定功能和意义,是制度化管理得以施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家良 《商业研究》2004,(6):144-146
制度的安排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同时的存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两者必须在目标上保持一致 ,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就是经济效率改善的过程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条件下 ,制度的建设也就对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玲  李翠霞 《商业时代》2007,(21):56-57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安排以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为主,管制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但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率、效力大为减弱,由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变迁势在必行。实施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反垄断法上宽恕制度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反垄断法》的宽恕制度缺少明确、具体的适用规则,可操作性弱。本文在评价中国宽恕制度立法和执法不足的基础上,比照现代竞争法国家宽恕制度的实践基石,提出了构建中国宽恕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征信制度的建立。介绍了征信制度及制度变迁的涵义,认为征信制度不仅是一种制度变迁,而且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家族企业制度与非家族企业制度的比较分析,认为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之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